孔子的弟子中,要论人际交往的高手,公西华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我们看《论语》中的一段描写: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我怎么敢当!不过为之努力而不厌烦,教诲别人而不疲倦,如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对于老师的感慨之言,公西华的回答真诚又谦卑,恰当得体。
这样的学生,老师怎会不喜欢呢。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优秀学生,《论语》中的另一段故事,有人认为孔子对公西华是略有不满的。我倒觉得未必如此。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请求给他的母亲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轻便保暖的皮袍。我听说,君子救济急需的人,不救济富人。”
公西华出使齐国,应该在短期不会返回家中。做为同学的冉求,为什么会觉得他的母亲需要救济呢?
可见公西华日常穿着是很朴素的,生活用度上不奢侈,并且以他的高情商,和同学也都相处融洽。
公西华出国时,穿着用度一反常态,是因为他觉得,做为一个使臣,穿着高贵,车马华丽,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而非个人。
看平时,公西华的言谈举止,以及孔子对他的表扬。
也可以知道,公西华是个知进知退,言行有度的人,绝不会为了自己的工作,不顾及母亲的生活需要的。
文中,孔子描述公西华出使齐国时的装束,只是说出事实,并没有贬低之意。
因为孔子了解这个弟子的品行,所以从他“乘肥马衣轻裘”上,判断出了他的家境其实不错。
这才有了最后那句对冉求的忠告:
“君子周急不济富。”
孔子对公西华一直是赞赏的,就像公西华对老师,始终也是推崇尊重的。
公西华的善于交际,并不是巧言令色,一味取悦于人,而是真诚而谦恭。
这背后,是长期的自我修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