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第三天的研习,迎来了喜欢的沉砂和老付的课。
今天的课,很多来不及记录,更多的是拍照。其实,有时候拍照也不能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和吸收。
还好,因为有实践经验,听过她俩的相关讲座,更是把沉砂的书细细看过,听得没有那么绕,但要是想真正做好,需要千百遍的练习,那些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才会运用自如吧。
上午梳理《柳林风声》第二章中的人物,才感觉真的好难。第二章中谁是主要的呢?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要抓住哪些关键词句呢?不知道从哪个人物入手,不知道如何表现,用什么方式呈现,想要梳理的很多,我们确还无头绪。现在才体会到“为什么让学生梳理故事时交上来的作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因为真得不容易做出来。
下午梳理第二章中话题的设计。话题实在是太多了,哪些是能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呢?这个话题又怎么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表现出来呢?虽然最后我们几个人算是交了一份作业,但自己都不知道在梳理的是什么。
看吧,总以为自己对整本书了解,在实操中才发现,自己也只是刚刚入门,甚至是入门都不算。此刻,我有很严重的挫败感。一方面是自己的认识还不到位,一方面是自己的还比较死板,头脑中的一些观念根深蒂固,还不会灵活变通。特别是作业展评的时候,看那些个性的设计,清晰的梳理,给我很大的冲击。
示范课《柳林风声》,给了我们一个范式,也让我们看到了交流,看到了话题的重要性,看到了学生的思考。老师的解读和想让孩子达到的程度,孩子们的理解和课堂上的交流,是需要话题的。可见一个好的话题是多么的重要。
好的话题从哪里来呢?从情节与内容,人物与细节,主旨与思想,特色与风格,积淀与表达中找。说着容易,但真正去做的话,才发现一点都不容易。
挫败感在老付的话语中有所减弱,也让我思考,什么是整本书阅读。
读书是很私人化的,解读各有各的。但孩子的阅读的,是需要方法指导的。
怎么交给学生方法呢?这是需要思考和实践的。
怎么对一本书进行解读呢?除了多读之外,相关的理论书,生活的经验和阅历,对文字的敏锐度,思考方式等,都是需要的。
整本书阅读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