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令”一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当主人对来客不欢迎时,就会以明说或暗示的方法劝客人离去。
但最初“客”这个字却不是指客人,而是指客卿,即那些离开家乡,在外国做官的人。其本义是指驱逐客卿的命令。
“逐客令”有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时有很多官员都不是本国人,如大夫百里奚、蹇叔、丕豹,国相商鞅、张仪、范睢,将军司马错、甘茂等。
当时韩国人派工程师郑国到秦国,帮助秦人开凿一条水渠,后来查出郑国是个间谍。
于是,就有人向秦王进言道:“郑国居心不良,在秦修渠是为了牵制秦国的劳动力,使秦国抽不出人力东征。”消息一传出,就有大臣纷纷上书秦王,说各诸侯来秦国的客卿不可靠,都是为他们本国的利益行事的。
秦王听了,有些心动。当他正要下“逐客令”把所有的客卿都驱逐出国的时候,李斯却上书力陈客卿所起到的作用和逐客的弊害。这便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书中道:“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最终被李斯说服,遂取消了“逐客令”。
自此后,秦王对李斯更加信任了,并封他做了丞相。唐代诗人杜牧就曾写过“秦因逐客令,柄归丞相斯”的诗句。
后来,就借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用基本合乎礼仪的方式拒绝不受欢迎的客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