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Yashica,你会想到什么?如果是两年前,我可能马上就会想到这个:
这个:
这个:
甚至还有这个:
但是现在一说到 Yashica,我想到的只有这个。
还记得两年前雅西卡高调的宣布回归,成功的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的目光,毕竟这个品牌虽然是大众品牌,但是依然创造过许多经典,不管是旁轴,单反,双反,还是 PS 相机都有非常出色的作品。
然而,现在的Yashica早已经不再是当年的 Yashica,早在京瓷放弃相机业务之后,Yashica 就卖给了香港的一家公司,之后这家香港公司一直以这个品牌为名生产一些和相机毫无关系的快销产品。
而上一次的所谓回归,只不过只一次彻彻底底的商业行为,只是想要再一次榨干一下这个品牌的剩余价值,就像之前我说的现在属于美国某公司所有的美能达(Minolta)品牌出的消费数码相机,就像之前我说的那个要制造媲美 Leica,而最终只想做 Leica 贴牌的 ZENIT 品牌。
去年这家公司以 Yashica 品牌众筹推出的 Y35 相机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在众筹期内就筹集了超过一千万港元,只不过,这台香港品牌深圳产的相机刚一发货就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差评。
连续翻了好几页评论,居然没有找到几个说这台相机好的,看来他们的商业逻辑不行啊,卖情怀赚了这么多钱居然也不舍得买几个水军充充门面。
总结下来,评论的重点无非也就是几点:
发货推迟了很久,现在仍然还有人没有收到相机;
快门很容易坏,并且相机经常不能够启动;
机身的塑料感太重,看起来就很廉价,毫无宣传照上的质感;
机身部件很容易脱落;
相机上关于胶片相机的配置,如拨片杆,快门线孔仅仅只是装饰,毫无用处;
外置的「胶片」和实际效果不符,用的是黑白「胶片」结果拍出了蓝色;
拍完照片甚至在 SD 卡里都找不到;
整个镜头都很容易松掉;
等等等等。
这一个又一个的质量问题,让这个玩具相机看起来连一个玩具都不如。
不过呢,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商业套路是专业的,完全忽略商业诉求,因为自己也知道这种玩具本身就不是卖给摄影师的,而是用精致的预告片和看起来相对复古的外观和并不那么高昂的价格来斩获边缘用户——反正看起来挺好看,也不贵,就当玩具买来玩玩吧。如果制造工艺上用点心做的精致一点也能当玩具,可是从用户的反应来看,这台相机的模具水平就是学校门口路边摊的玩具水平,甚至可以说毫无收藏价值。
就在前几天,在这个高价低质的玩具产品上赚了大钱的 Yashica 的品牌持有者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他们先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图片,以负片胶片为背景,上面写着:“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会有更多的负片的消息。”
不过,这里的 Negative's News 到底是指负片的消息还是指负面新闻呢?
由于这张图是在愚人节前夕发的,所以大部分人把它当成了愚人节新闻,毕竟,哪儿有厂商会发自己的负面新闻呢。
不过紧接着,他们又在 ins 上发布了几张近乎黑色的照片,但是隐约可以看到粗糙的内容和边缘的漏光。和之前的 Y35 的营销一样,充满了噱头,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最终,谜底终于揭晓,原来他们要出负片了。
虽然胶片的照片出来了, 但是摄影师们并没有表现出和胶片一样的宽容度,评论里一片唱衰之声,在fb上,一位名叫 Nicholas Tan 的网友很快指出了就连他们的这张产品照可能也是 P 出来的。
ins 上,35mmc 的博主 Hamish Gill 指出,虽然产品照片中标明的是 ISO 400 的卷,但是卷上的 DX 代码实际上却是 ISO 200的。
直到昨天,Yashica 终于上传了样片,样片由摄影师 Kerry Jeffrey 使用 Pentax Spotmatic F 和SMC Takumar 50mm f/1.4 拍摄。
虽然有更多厂商加入到胶片的生产上来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不过想到之前的 Y35 在口碑上的惨败,就不免对这个品牌的持有者产生了怀疑,Yashica 创造过经典,但是 Yashica 早已经不再是 Yashica 了,这些商业营销套路无非就是想要榨取品牌的剩余价值卖货罢了。由于产品注定是小众产品,和现在依然在产的柯达富士等经典胶片生产商的产能不可相提并论,产能的有限就必定会导致成本的提高,再加上情怀费用营销费用,这款胶卷就算真的生产出来也注定不会是性价比很高的产品。
我对 Yashica 有情怀,我的第一台双反相机就是 Yashica 的,但是对现在的 Yashica 这个品牌真的爱不起来,年纪大了,吃不起情怀营销了。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希望产品大卖并推出更多的胶片产品,只是希望不要再出 Y35 这样的玩具透支品牌信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