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文集序》心得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象山文集序》。《象山文集序》是抚州太守李茂元准备重新刊印象山先生文集,特意请阳明先生写的一篇序言。
从文字层面来看,是阳明先生在为陆象山的学说正名,但实际上,先生是借此文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
文章开篇一段,点明了什么是心学和心学的源头:圣人之学,心学也,其源头来自尧舜禹相传授的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道心精一”之谓“仁”。阳明先生将“精”字落在了“仁”上,而儒家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即是说:要走进天下民众之中,以仁爱之心亲民、爱民,将“仁”字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谓“中道”,即是“仁心”,抵达“仁爱之心”,自然“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文章第二段讲了儒家“仁”思想的传承。
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而当时之弊,固已有外求之者,故子贡致疑于多学而识,而以博施济众为仁。【博學、博愛,都不是。】孔孟的学问,专致于求“仁”,这就是“精一”思想的传承。当时已有了外求的问题,所以子贡才会怀疑“多学多识”的说法,他认为只有“博施济众”才算是“仁”。
夫子告之以一贯,而教以能近取譬,盖使之求诸其心也。迨于孟氏之时,墨氏之言仁至于摩顶放踵,而告子之徒又有“仁内义外”之说,心学大坏。(孔子给他讲了“一以贯之”的道理,并且以“能近取譬”的方法教导他,这是孔子教导他要从自己心上去寻求吧。到了孟子的时代,墨子说“仁”是“摩顶放踵”,而告子之流又有“仁内义外”的说法,到了这个时候,心学已经没落。
孟子辟【反對】义外之说,而曰:“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孟子批评告子“义外的说法,他说:“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找回那颗失去的心而已。他又说:“仁义礼智并非自外而来的,而是我心中本有的,只是我心中从未想到过而已。”)
对此我颇有感触。生活中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而是懒得去思考。不是我们天生愚笨,而是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影响了我们。这让我想起了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曾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学习弹琴,他特别注意体会乐理乐义。有一次,孔子弹奏一支名曲,一连弹了十天也不调换。师襄建议他弹奏别的乐曲,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了这支曲子的旋律,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过了些日子,师襄说:“您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过了些日子,师襄再催他,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
又过了些日子,孔子默然有所思,向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这支曲子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了。这个人长得黑黑的,身材高高的,眼睛望着远方,好像要统一天下,这不是周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听了非常震惊,说:“您真是圣人啊!这支曲子就叫《文王操》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真正深刻地领悟某种原理,就要全身心投入,要有一种浸润的感觉。要反复体会琢磨,而不是浅尝辄止。对小孩子来说,做题的时候要静下心来仔细推敲这道题为何要这样出,换个方法是不是也能行得通?顺着推倒着推能不能都做出来,也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
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尤其是当你看到孩子不会做题,忍不住要发火的时候,应该多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不适合孩子?我的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应该用什么方法去教导她,才能使她能够顺利接受?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喜欢妈妈怎样对待我呢?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多想想“我是一切的根源”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哲理。
下面是我跟孩子的对话。我问:“你有什么好哭的呀?看你好像特别委屈呀!”
孩子:“我看到妈妈不开心,所以我就哭。”
“妈妈不开心是因为你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读熟这几个句子。”
“可是你也没有让我复习呀”孩子委屈的说。
我恍然大悟,都是我的错,我并没有给人家复习的时间,就让人家往群里发,这都是我的不对呀。我赶紧跟孩子道歉,是妈妈的不对,妈妈错了……孩子一看,终于破涕为笑。
在我看来,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时时反观内照,找回那颗失去的心而已。
最近由于家母身体不适,孩子也快要期中考试了,所以开始并没有深入仔细地读这篇文章,今天正好借着分享的机会,我把文章仔细的品味了一遍,感觉收获颇丰。其中不当之处,万望大家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