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从成立伊始,就成为了滋养诈骗案件的温床,与“虚假信息”和“骗子横行”捆绑在了一起。很多58同城的用户,都被其中真假难辨的消息搞得不胜其烦。
从2011年起,新京报、广州日报等媒体就相继报道了发生在58同城上的诈骗案例:有些用户通过58同城找房子,结果遇到了坑人钱财的黑中介。有些人在上面找工作,结果遇到了诈骗团伙,被要求缴纳大量的培训费和押金。有些人通过58同城买二手手机,结果被卖方用钓鱼链接骗走钱财……在网上随便一搜, 58同城上被骗的受害者比比皆是。这种情况,让58同城变成了网友口中的“互联网毒瘤”。

失去初心的58同城
58同城的创始人是姚劲波,他创立58的灵感,来源于一次自己的被骗经历:2000年,还很青涩的姚劲波来到北京,成为北漂大军中的一员。当时的他,对社会阴暗面还所知不多。为了解决住宿问题,姚劲波将1200元交给一名房屋中介。结果他遇人不淑,碰到了一名套路满满的黑中介。这名中介只带着姚劲波看了一次房,就再也不愿意搭理他。后来更是骗走了姚劲波的中介费收据,并当着他的面撕掉。没有了证据的姚劲波欲哭无泪,却也只能自认倒霉。
从那时起,姚劲波便生出了创建58的念头:应该有一个网站,能够把房东和租客直接联系起来。2005年,姚劲波离开万网,创建了58同城。

58同城的成立,让姚劲波实现了五年前的梦想,也让他走上了名利双收的人生巅峰:2008年,姚劲波荣获中国最具成长性CEO ,两年后,姚劲波荣获互联网创新风云人物称号。2013年,58同城赴美上市成功……
然而,随着58同城一步一步壮大,姚劲波也变得越来越膨胀,膨胀到失去了“打假”的初心。由于58同城信息审查不严,打击网络诈骗的投入和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导致58同城上虚假信息到处都是,诈骗事件接连发生。而对于那些被骗的受害者,58同城也没有很好地维护他们的权益。
13年前,姚劲波还是一个因为自己受骗而想整顿市场环境的逐梦者。而现在,姚劲波学会了推诿责任和视而不见,变成了一个“资本思维”至上的商人。而出发点很好的58同城,也变成了骗子和投机者的聚集地。

58同城的骗局揭秘
58同城上经常出现的骗局,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求职类、交易类、租房类。
求职类骗局的套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招网络打字员和刷单员。然后将求职者拉到群里,收取押金和保证金。在收取大量保证金后,组织者通常会携款消失,或者以各种理由扣除押金。第二种是发布求职信息,应聘者通过面试后,就会被要求缴纳文本费、押金、培训费等各种费用。而这笔钱,通常是拿不回来的。
交易类骗局主要分为宠物类和二手商品两种。很多人在58同城上看到喜欢的萌宠,便与卖家商讨买卖。结果买家支付了空运费、检验检疫费、笼子费、保证经等一系列费用后,买到的宠物却与网上显示的不一致。有的用户甚至付出了高达上万的费用,得到的却是土狗野猫,甚至是生了病的宠物。而二手商品交易过程中骗钱的套路更多:骗子通常会发布一些低价的热卖商品吸引人上钩,然后利用QQ等聊天工具发送钓鱼链接。或者骗买家在收货前就付款,然后将其拉黑。
租房类骗局无非就是黑中介,骗取房租或者中介费,还有一些中介为了有扣除住户押金的理由,甚至会利用恐吓、威胁等手段,让住户主动搬走,然后以其违约为理由扣掉押金。

不知悔改的58同城
2008年,58同城为了增加营收、刺激用户的消费能力,推出了会员产品。购买会员的小商家可以获得商家认证、优先发帖等特权。会员一经推出,便成为了58同城的支柱业务。2013年上半年,58同城的会员收入超过了3546万美元,占总收入的60%。
会员数量的急速扩张,导致了发帖数的猛增。但是,58同城沉浸在营收翻倍的喜悦中,并没有跟上审核和打击虚假信息的力度。审核团队和技术的缺位,导致了58同城上虚假消息的随处可见。更可怕的是,58同城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通过优化身份识别、行为监控、信息审核等技术策略来打击网络诈骗,也没有增加相应投入,更没有维护用户权益。出了事情,只是一味地推诿和敷衍。现在,诈骗信息已经成为58同城揭不掉的标签。在网上搜索58同城和骗子,能得到多达500万条结果。

这种情况,不仅让人想到了之前的滴滴: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知错不改,最终酿成大错。而现在,58同城似乎已经走上了滴滴的老路。希望58能够悬崖勒马,摒弃资本思维。重新打造自己的形象,真心实意为用户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