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老爹就给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只有读书,走出去,才能真正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在农村,就算再有钱,骨子里依然是农民。"
我深知这并非是歧视农民,因为本身我们世世代代也是农民出身。解放初期,祖父母凭着自己的勤劳,日子过得还算充裕。那时候,很多人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提孩子,那时候出现弃婴这种现象更是不足为奇。有一天祖母到集市上赶集,捡回一个眼看已经是快不行了的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当时很多人都劝祖母:"这孩子眼看也活不了多久了,你捡回去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祖母看着这孩子可怜,于心不忍,还是把她带回家了。结果这孩子愣是被祖母给救回来了。后来方圆几里的人,知道祖母的善良与勤劳,都跑来投奔她,他们给祖母干活,祖母管他们饭吃。解放初期还因此被划分为地主。祖母据理力争:我没有出租土地,没有雇佣长工,我养活了他们,同事他们出力,仅此而已。才得以保全农民身份。
后来土地收归国有,境况大不如前,爷爷也就只念了小学便早早地结婚生子,在人多力量大的年代,当然是生得越多越好。那时奶奶接连生了9个孩子(其中一个夭折),最后辛辛苦苦养活了8个孩子。老爹是老大,爷爷也算是小有文化的人,那时穷得家里揭不开锅,或许爷爷深谙,只有读书,才能有体面的工作,才能摆脱贫苦农民的命运。那时候要养活8个孩子实数不易,这当中还有要上学的,若不是读书坚持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想必很难支撑过来。爷爷奶奶一直撑到老爹师范毕业,都说长子如父,老爹毕业后给分配到乡里初级中学里做老师。领着微博的薪水,养着自己的小家,还要送弟妹上学。我还未出生时,老四老五已经在老爹任教的学校里上初中。那时因为一件事情,老爹把老四狠狠批评了一顿,老四因此赌气回了老家,放弃念书,老五则选择继续念书,虽然那时老五成绩并不怎么样,在老爹的鼓励下,他依然坚持着未放弃念书这个念头。两种不同的命运走向也就在那时悄悄地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老五考上了县中学,老四回老家务农。后来老爹回忆说,当时老五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对考大学其实没有多大信心,老爹还是老话,坚持到最后。接近高考的最后那个学期,老五惊喜地发现,他突然开窍了,对考试越来越有感觉,高考考上了本省的农业大学。学校不是什么名校,专业更是爆冷的渔牧业,毕业后,辗转反侧,最终分配到了柳州监狱。老五是我们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工作后第一年回家过年,穿着狱警服走路都带着风,整个人的状态是轻松爽朗的,我能清楚的记得彼时爷爷奶奶,甚至是全家脸上挂着幸福的模样。
老五的经历也让我们充分见识了,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不要急,坚持,命运总会馈赠给你意想不到的礼物。老五工作后,依然没有放弃学习,他给监狱这个老旧的体系带来很多实用的先进的工具,还给监狱开发一套管理系统,他是来自农民世家的孩子,他没有任何背景,却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完成升职。老五在30岁那年,完成了成家立业,车子房子,通情达理的媳妇儿,聪明可爱的儿子。日子平淡,没有大富大贵,他们注重孩子的教育,他们在精心打理着自己的小家,从生活到精神到后代子孙,不必再沿袭那条"农民之路"。
老四依旧是在家务农,同时自己学了点手艺,自学成了村里的木工。这些年,老四在家里也接了不少的活儿,赚了不少的钱,加上这几年,农村老家大兴种植桉树业,村里更是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这些年的收入甚至赶超从事了几十年教育工作的老爹,高超狱警老五。虽然老家变得富裕起来了,但是孩子们却越发地不喜读书,甚至自己给自己植入读书无用的思想,父母们更是默许孩子的做法,不读便不读吧,干脆早点结婚生子,跟着我去赚钱得了。
生龙龙,风生风,老鼠儿子生来会打洞。的确,往日的农村不可与现在的农村同日而语,农民盖的是自己的独栋别墅,开的车也不差,但在恐怕永远也无法摆脱农民的思想束缚。毕竟,人活一世,我们的所有追求不光是访在钱上,还有更加辽阔的世界需值得我们去看一看,走一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