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的思路是关键
我喜欢旅游。跑了国内好多地方,发现最没有兴趣参观的地方是“古镇”。原因很简单:
[if !supportLists]1. [endif]基本都是新造的“古镇”。须知古董必须是真才有价值,假的分文不值。既然是新造,不就是假古董么?修旧如旧的思路是对的,可惜能够做到的几乎没有。
[if !supportLists]2. [endif]千镇一面。新造的东西如果各有特色,倒也可以看看。但是雷同过于严重,就让人倒胃口了。
[if !supportLists]3. [endif]商业化越来越厉害,让人无法忍受。比如我到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先后三次,感觉一次比一次差,终于下定决心再也不去了。
给我留下比较好印象的是平遥。那里有个县衙,里面展出五花八门衙门里的东西,非常有意思,看了有收获,在别处是看不到的。尽管“古镇”的毛病这里也都有,但是因为有了县衙,平遥就有了特色,就值得一游。
贵州的赤水有个大同古镇。有两三个老人守在遮阳伞下,向进入的人收5元门票(太可怜)。那可真是古镇,基本没有开发,绝大部分保留了原汁原味。里面没有什么商店,极少数几个小店似乎也不做什么生意,连饭店也找不到一个。幽静的石板路旁是木头老房子,里面都是老人,不是在看电视就是在打麻将。有个老人告诉我,这个镇已经“死”了,完全没有人气,没有未来,没有希望。他说的一点没错。
这就产生了一个难题:如果搞商业开发,商业化不可避免,繁荣中都是铜臭,乱哄哄失去了本来面目;如果不开发,就非常破落,没有人气,衰老死亡。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有的,但是在如今这个社会,如果没有利益,谁愿意干?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有没有专家提出好的方案?肯定有。但关键是为了谁?让谁受益?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没有办法。
最近在微信看到有人发帖,对上海四川北路的前景表示极大的悲观。我从小就住在这里,四川北路是最熟悉的地方。但非常遗憾的是,在过去20多年里亲眼看着这里一天一天衰落下去,这无疑是事实。为什么会那样?原因究竟是什么?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可以扭转这个趋势?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上海有三条马路。淮海路,走的是高端路线,一付墨镜卖8000元很平常(照样有人买,但现在也有点不景气了)。南京路,走的是中、高端路线。那里是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来沪游客必到的地方,要考虑他们的需求(那里不繁荣,就不得了了。)。而四川北路,本来走的是中、低端路线。所谓“买卖还到四川路”,是指讲究实惠的上海本地人,喜欢到这里来,因为在这里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各种物品。所以,四川北路在20多年前是非常繁华热闹的街道,和南京路比也毫不逊色。特别是海宁路那里,是商业中心。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相当拥挤,生意非常兴旺。可如今呢,那里白天都人很少。到了晚上,简直看不到人!东宝兴路那里高档庞大的巴黎春天最近终于关门了,马路对面的嘉杰广场被搞得七零八落。侧面的东宝商厦也早就关了,那里一片顿时冷清下来。反而是靠近溧阳路一带,还勉强有点人气。也可怜,主要是靠卖便宜货的淳欣,金海岸,老字号新海,一定好等几家在支撑着市面。都是老年人在那里,兴冲冲买年轻人没有兴趣的即将过期的进口商品(我也是其中一个,哈哈!)。而本来相当热闹的鲁迅公园大门前面,因为部队不能经商,马路两边大片的商店全部消失,变得冷冷清清有几年了。再往前一点,虹口足球场对面,是凯德龙之梦,现代化的综合商场,却人气相当足,生意很不错。
根据这样的情况来分析,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有人持非常悲观的看法。说四川北路这里基本都是老房子,居民大多是上海本地人和外地人口,大部分是老人,他们的消费能力很差。所以这里要发展就很难,看不到有什么前景。看看那么多新造的大楼,那么豪华漂亮,但是没有商家来租用,有的已经关门20来年了!至今毫无动静。因为租金肯定很高,而生意又不好做,投进去岂不是要亏死?在这样的地方还要坚持走高端路线,不死才怪!
其实,一个大城市,有各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不能都一样,要形成多样性,就都能够得到发展。为什么就不能坚持四川北路原来的定位:中、低端?那不是很合理?
上海的居民中喜欢购买各种物美价廉商品的人难道就没有吗?难道就非得靠居住在这里周围的人消费才行?有这个需求的人看到他们喜欢的商品自然会来,还会大批涌过来,人气怎么可能不足?其实不仅仅是穷人爱买便宜货,富人也喜欢呀。谁不喜欢用比较少的钱买到同样好的货物呢?在熙熙攘攘之中,商业怎么可能不繁荣?
与其让那些豪华高楼长期关门,不如出台新政策,用低廉的价格出租,总还能赚一点嘛。这个道理为什么就不懂?经济不就是这样搞活的嘛?头脑锈死那么多年了,该除一除锈啦!如果依然坚持不变,只有死路一条。还有什么别的可能?
既然我们的正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就应该出手!该出手时不出手,还等啥?区里的老爷们到底在想些什么?不是天天高喊“人民城市为人民”吗?大家都等着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