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战国策》里一个篇幅短小的故事,但却反映了那个年代诸侯国混战的局面。三家分晋后,不管是面积还是国力,韩国都属于相对较弱的国家。这还不算最惨的,最惨的是韩国还与强大的秦国接壤。用句现代的话形容就是:“离天堂太远,离秦国太近”。
“结盟”这个词,也贯穿了整个战国时期。这个故事的名子翻译过来就是“韩国与齐国结盟”,但内容却是韩国与齐国结盟之后的齐国与燕国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就点明了背景“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张仪联合秦国和魏国攻打韩国,齐王说:‘韩国跟我们结盟,秦国攻打韩国,我要派兵救韩国’)。”齐王打算付诸于行动时,却遭到了大臣田忌的反对,他的理由也很简单“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赐我也(大王的打算错了,不如任由他们去吧。燕王哙传位给子之,百姓并不拥戴,各诸侯也不赞成。如今秦军攻打韩国,楚、赵两国必然会去救援,那么他们都陷入战争之中,此时正是上天把燕国赐予我们齐国啊)。”齐王觉得田忌说的有道理,表面上答应了韩国使者的要求,打发他回韩国了。
最终的结果,真的如同田忌所料,秦、魏攻击韩国,楚国和赵国皆派兵救韩,齐国则趁机攻打燕国,只用了三十天,便占领了整个燕国。
故事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单纯的看这个故事,田忌“机不可失”的观点,也许没错。但历史不会停在这里,我们接着看接下来的历史。
齐国占领了燕国之后,在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而且还“毁其宗庙,迁其重器”,连临近的中山国都趁机攻占了燕国的十几座城池。燕国眼看就要被瓜分了,愤怒的燕国人纷纷怒怼齐国军队,两国也由此结成了世仇。还好这时候秦、赵等国并不想燕国就此灭亡,更不想坐视齐国做大,在他们的帮助之下,燕国人最终赶跑了齐军,迎立了流亡在外的公子姬职回国即位,就是燕昭王。
历史继续发展,燕昭王当然也想报仇,他采纳了乐毅联合韩、赵、魏、楚国攻打齐国的方法,而第一个跟燕国联合的就是韩国,而且为了防止五国联军攻齐时,秦国与齐国联合,韩国还向秦国描述了攻齐的好处。也许,韩国是为了报上面那个故事中齐王不守信用的缘故吧,毕竟当时战争发生的时候,“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韩国自以为与齐国结盟,就与秦开战了)”。
乐毅组织的“五国伐齐”,一举攻灭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莒和即墨没有攻下),齐国几乎灭亡。虽然后来田单力挽狂澜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齐国,但是齐国也从此元气大伤。
田忌当时给齐王的建议,确实是一个“机不可失”的机会,但抓住机会的结局却让人唏嘘。
前几年,也一直留下“站在风口上,猪也可以飞起来”的说法,但飞起来之后呢?如果在风停下之前,“猪”没有长出一双“翅膀”,早晚会摔下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