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和昨天的《枫桥夜泊》相比,今天的诗词教学还是有所进步,虽然还是没有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直都觉得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没有课件的情况下,要把古诗上好就更难了。
周五上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虽然也是从解诗题入手,然后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但我总觉得自己没有上好。课堂上不够自信,讲解稍欠流利,没有把诗歌中的画一般的意境表达出来。对孩子们的引导也不够恰当,感觉不是我在引导孩子感受诗歌意境,而是我在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告知给孩子们。
昨天上的《枫桥夜泊》也是很不满意的。和《山居秋暝》相比,可能讲解得更细致,但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这一堂课我主要是按照上次听的实验陈媛的课的思路来上的。但我觉得很多东西还是模仿不来,毕竟我们前期的准备不同,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尤其是在语言表达上,我课堂的用语与她诗一般的语言相去甚远。
但在今天这首词的教学中,我的思路更加清晰,语言表达及赏析引导也有了一些进步。
昨晚因为备了些课,哈欠连连,八点多就躺床上睡着了。今早不到六点就醒了,醒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找《长相思》的课件。大多都是付费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免费下载的,看到中间部分又显示“抱歉,你没有权限查看”。于是,我就决心关掉电脑,好好回想怎么去设计流程,怎么去不依赖课件把诗词讲好。
课堂伊始,我检查了昨天所学诗歌的背诵情况,点名的孩子里有好几个未能顺利背出。然后通过全班朗读,背诵再过渡到新课教学。
教学前先简单认识了本首词中的多音字和生字。在认识“榆”字时,孩子们想到了“喻“瑜“愉”“愈”等形近字。
因为是一首词,首先我引导孩子们了解词牌名,然后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词的中间有空格部分,顺势引导他们认识“上阙”、“下阙”。
然后结合注释,再补充解释几个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比如“乡心”“故园”等,在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们说说整句的意思。
在理解了整首词的意思之后,我再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然后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两个长句的停顿。
在朗读之时,我发现坐在后面的承曦、旭东和鸿康在一块玩游戏。我就提出了问题请他们回答,“既然词人这么思念家乡,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没想到鸿康倒是答了出来。
有时候觉得,那些孩子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他们不用心。
像我讲到“身向榆关那畔行”中的“身”与什么相对时,子昊也能回答出是“心”。虽然词人他们在向着山海关进发,但是他还是心系故乡的。
所以,从今天孩子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听得认真的。而我自己也是认为今天这首词教的比前两首诗好些。
越是自己底气不足的,越需要去突破。
以后,在古诗词教学上,我还得多花功夫,认真钻研。你的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会在哪里。
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