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会整理”这句话,仿佛是将自己塞进了一个框架。
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并不是“不会做”,而只是“不想做”。
2.自己不喜欢呗拒绝,所以也拒绝不了别人。这其实是来自于“我都不拒绝你了,你也不要拒绝我”的想法。
3.其实正是“我不会如何如何”的这种想法,夺去了我们的干劲,海进一步变成伤害自己的心灵垃圾。在整理工作开始时,最应该要丢弃的,就是这个错误认知。
4.首先,必须摆正我们的心态。
每当自己舍弃一件不再需要的物品时,就试着变换想法,慢慢恢复对自己的信心。
5.只要日积月累地除去积累在房间里的大量物品,最后,空间和自身都会变得轻盈无比。
二、干脆地“舍弃”废物———物品减少,空间和心情都会变得舒适。
1.所有的事,都从“舍”开始。
2.“断舍离”要做的事情是:
“断”=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进屋房间内。
“舍”=舍弃家中积累积的废物。
重复以上这两项,最后达成的是: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深处宽裕而自在的空间。
虽然词汇的顺序是从“断”先开始,不过实际上,“舍”才是起点,也就是“舍”→“断”→“离”。
3.只要你“欢喜地放手”,好事便会接连而来。
4.比起“舍弃”物品,我么你“收起、保留”的意识会更强烈。
5.犹豫长时间根深蒂固的意识,会产生抗拒心理,因此会比预期的更棘手。
6.把东西放着不管,使之呈现出杂乱的状态,这并不是珍惜物品的表现,根本就像是把家当作大型垃圾桶,把东西全部“弃置”其中罢了。
7.“弃置”的意思似乎“丢着不管”、“弃置不顾”。
8.“断舍离”的“舍”,则是佛教用语中“喜舍”的“舍”意。
“舍”字原本也包含了“布施”这一层含义,因此,“舍”字也蕴藏了“我已经足够了,请帮助其他人吧”的心意。
9.准许自己“丢了无妨”。
10.通过“断舍离”来丢弃东西,指的是从住处将“不需要”(已经不需要)、“不适合”(不适合现在的自己)、“不舒服”(感觉不好)的这些东西,对于现在的自己而言已经完成阶段性任务的物品加以收拾,送到需要它的地方或者人那里,让它有机会重生。
11.取回被物品“剥夺”的空间及精力,找回清爽的住处和原来的自己,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12.虽然必须和“好可惜”、“或许海用得上”这样的犹豫不决搏斗,不过只要开始动手丢弃,不可思议地,就会渐渐强化我们对于自己需要什么的判断力。
13.东西,要被使用。
东西,要在目前被需要的地方。
东西,要在应放的地方,才美。
这是我们与物品之间关系的定义,也是“断舍离”的基本态度。
14.对于舍弃已经不需要的物品,你要对自己说:“丢了无妨喔。”然后慢慢地转换自己的意识。
15.这并不苦难,不过是把心里面的塞子拔掉罢了。
首先,要踏出第一步。
唯有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