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樊锦诗口述 顾春芳撰写
9个想法
路有冻死骨
影视剧里的呈现只当是艺术刻画了,当从真人嘴里听来时才觉知混乱恐慌是真真的
>有一家的月婆子出去买米,可是出门后一连几天也没有回来。家人十分着急,以为她去乡下什么地方买米了,但是没想到其实是被日本人抓去了,从此再没有了音讯。这实在是童年记忆中一件令我感到震惊、恐惧而难忘的事情。
如同,虽然喜欢英剧的短小精悍 利落干脆的主题表达,但每每想到英国对中国的无端抹杀,膈应
>有些日本学者确实非常热爱敦煌艺术,也为莫高窟的保护做了很多切实的贡献。但是我有时想起小时候的这些事情,还是觉得不能完全释怀。
>> 有些日本学者确实非常热爱敦煌艺术,也为莫高窟的保护做了很多切实的贡献。但是我有时想起小时候的这些事情,还是觉得不能完全释怀。
一个崭新的上海
被卡住脖子
>但是,上海的公共事业基本上是被外商垄断的,
因为祖上(三代以前)曾有地主,在均平富的过程中被打压,但祖上的长辈们实际上并不是靠剥削,而是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的。所以受外公的影响,每次学到解放时的土地政策时心中会有第二个声音。不过看到这里,就可以理解了。总是要有些牺牲的,为了更伟大的
>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街头,还有饿死的乞丐,之后就看不到类似的事情了。起初也出现过粮食紧张的情况,因为洋米不能进口,加上水稻收成不好,还有商人的投机活动,上海也一度出现过粮食危机。当时中央就调集东北、华中地区的大米到上海,缓解上海的粮食危机。不仅如此,上海市政府还为失业人员发放了救济粮,不仅有工厂工人,还有街道的清扫工、推小车的苦力,还有码头和车站上扛货的脚夫、水手、堂倌、店员、女工,以及开电车的、开火车的、三轮车夫、邮差等过去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底层劳动者。
挺不可思议吧,和现在比起来,这事被碰上了,叫“冤大头
>大家热情高涨,整个社会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下,国家需要你去哪里,你就愿意去哪里。上海过去有一些著名的布店、建筑公司,说是需要支援西北,很快就搬到西北去了。
第二章 神圣的大学
>> 列车上的设备非常简单,卧铺就是木条凳,靠背很低,不是卧铺的话,坐的地方连靠背都没有。
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
>> 令我感到幸运的是,在教学改革的风潮中,北大的很多师长依然坚持一丝不苟的教学,依然有同学照常勤奋学习
~~~,咱也有,原来早已有之
>认识实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