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716208/79633e5380e1124c.jpg)
我一直不太敢看太悲凉的故事,更不敢写太酸楚的文字。其实我是个思想很脆弱的人,会逃避很多原本就是凄苦的人和事。
我看《黄金时代》,反反复复看了几遍。说不上有多大的感悟,兵荒马乱时期的文艺工作者,总是多情,也很有才华,也面临着思想文化冲突。整部电影以一种纪录片的形式在进行,有萧红越来越悲伤自述,有旁人娓娓道来的故事。
1930年,19岁的萧红逃婚逃到了北平是为了上学,但是仅仅一年又无可奈何的了哈尔滨。不顾一切从家里逃出来最终又被世俗的观念和贫穷落魄抛弃,被扣押在旅馆里。遇到萧军,她精神世界和爱情又了依靠,但是有孕在身有债在身的萧红没有自由。松花江决堤,一场洪水淹没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萧红借着洪水才逃了出来。萧红对这个生下来就送走了的孩子只有几笔的描写,让很多人都说她对世人悲悯,确对自己最亲的人残忍。其实她对自己更残忍,实在太痛不能释怀,才不敢写吧,其中还包括和萧军感情裂变的具体细节,都不敢写。
后来,爱情也有了本该美好的样子。夜幕里萧军蹲下给萧红系鞋带的那个画面,像是黑夜中美丽的一闪星光。但是没有多久,萧红陷入了爱情的患得患失。萧红跑了两次又回来两次。电影中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这一段,短暂而平静。鲁迅先生对萧红作品的认可和帮助,大概是萧红这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了。这期间,萧红发表了在文坛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生死场》,战争年代,即使没有经历过贫苦和饥饿,也一定见过,但是谁也没有萧红写得如此的触目惊心。
1937年7月,萧红因为痛苦寂寞远渡日本疗伤写作,再也没有见过鲁迅先生。她从“自由舒适”的日本生活中回来,原以为会改变什么,但是她跟萧军起爱情和生活依然没有改变。也许是因为她没有往更高更远的地方去。
端木围绕在萧红身边,是萧军把萧红推了出去,还是萧红自己走了,说法不一。端木好像赌气一样给了萧红一个婚礼,他们之前一点也不罗曼蒂克,萧红似乎也看的很透,是电影拍得故作轻松吧。端木抛下萧红一个人去了重庆,萧红一个人怀着孩子非要住在出版社乱糟糟的办公室里。后面还有很多凄苦的细节,实在是不愿意细写了。萧红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在梅志家里看到萧军结婚的照片,眼神瞬间暗淡,落荒而逃。
1940年,萧红和端木去了香港。一年后,萧红生病再次困居旅馆。这个时候,骆宾基出现了,在萧红长久卧病在床的生命后期,他陪伴了萧红大部分时间。在那段时间里,萧红凄苦而疲倦,病痛加上战争爆发无处可逃。这悲凉的一生,实在也坚持不住了。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年仅31岁。
电影忽明忽暗,平静中夹着许多灰白的混沌。
我特别喜欢最后部分《呼兰河传》的那一段独白,那是全剧最明亮的片段: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花园里姹紫嫣红,小女孩在花丛中拉着爷爷的手,笑得天真无邪。从满目苍夷的历史中走出来的,是萧红再也回不去的难以忘却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