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你们的好朋友任唤迅。
书接上回《只需三步,便可提取中国心理学期刊的色号》。
话说这中国心理学的江湖之中有一位“国家队”。这位少侠平时低调沉稳,深藏若虚。问其名头姓名,众人皆惊我等江湖还有如此少侠。只有那国家社科基金的官网上记载着少侠的大名:
心理科学
话再一转,上回书言本期给各位看官双手捧上中国心理学期刊的色号表。
表如下:
图1 中国心理学期刊色号表
本回书言,中国心理学期刊何时才能“人丁兴旺”?
内卷严重,僧多粥少
近年来,政府部门相继出台各种关于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疫情以来,这方面更是持续发力。国家对于心理学发展的重视是心理学成为热门学科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考研高考化的内卷背景下,不考高数的心理学也成为考研学子的较佳选择。当然,心理学本身所无法拒绝的神秘性也是考研人选择的原因之一。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心理学人的一份子。而心理学这一学科本来就是内卷严重的学科之一(比如:军备竞赛似的中介调节模型)。
但是竞争如此激烈的学科,在成果产出的重要渠道之一——期刊数量上表现却不尽人意。
在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中,心理学期刊仅有8种(含台湾1种)。与其他学科所拥有的数量相比,心理学排倒数。
即使加上3本北大核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和《心理学探新》)和面向国际的PsyCh Journal,中国心理学期刊的核心数量也是少得可怜(其他学科的北大核心期刊也不少,而上述3本期刊的前两者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中还属于基础医学的分类)。
图2 CSSCI中各学科期刊数量
当然,中国心理学的期刊不止以上这些,我们可以选择在普刊上发表文章。但是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上,不论是奖学金评定,还是项目结题,亦或是升学就业,普刊的分量懂的都懂【1】。
龙生九子,九子类同
每个期刊都有自己所侧重的学术领域。
当我们写完一篇有关心理卫生或临床心理的文章时,我们大概率会将文章投向《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当我们写完一篇有关发展心理或教育心理的文章时,我们大概率会将文章投向《心理发展与教育》。
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投向其他期刊呢?又或者是其他主题的文章我们该如何选择期刊呢?排除文章质量这一因素,还真不好说。
为了说明这一想法,小编将5本期刊所涉及的领域做了表(表1)。
表1 5本心理学期刊所涉及的领域
注:领域分类以心理学报为标准,每个期刊对于分类的表述不同,所以可能有所重叠或无法分类。
可以看出,这些期刊在领域上有所重合。其实,这是正常的、是合理的。一个期刊大概率不可能只关注某一个领域,而是在关注一些领域的时候有所侧重。
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出某些期刊的定位其实不明显或者说定位明显、执行后效果不明显。简单地说,就是追求“大而全”。这一想法在李朝旭 等 (2011) 的文章中也有所表达,如下:
考虑到美国心理协会 (APA) 主办的综合性杂志一般都有明确的分工, 笔者也建议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这两个重要期刊能够做出一些功能上的分工或者亚领域上的侧重, 来取代现存的地域优势特征等等一些非学术性分化倾向, 在稿件上面一味追求大而全反而不利于两个刊物的健康发展。
—— 李朝旭 等 (2011)
“古老陈旧”的中国心理学期刊在文章接收的领域(或主题)上表现出“类同”。作为未来世界的种子选手【2】,中国心理学期刊中目前没有专门探讨方法的期刊,没有专门探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期刊(当然你可以选择由SciScan Publishing出版的国际开源期刊《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也没有专门探讨开放科学、元科学、可重复性危机这些主题的期刊。
(这里小编认为,只有拥有专门的学术传播阵地,才能让某一领域有所发展。因为有可能“古老陈旧”的老期刊们并不可能去接受或推动某些内容,不是每一个期刊都是Psychological Science)。
中国心理学期刊何时才能“人丁兴旺”,这不是一个可以忽视、应该忽视的问题。
最后,是小编结语。作为毛头小孩,探讨如此重大的问题简直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但是,作为行业的一份子或者说是热爱这一领域的新人,思考一些这样的问题,并且在不断提升自我中更新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我想应该被鼓励。
1.期刊级别与文章的质量并不等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抛开某些特殊主题或某些学者的文章,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的评价会更高。
2.该想法是小编读武汉大学喻丰老师的公众号(道德小美狗)中《普通心理学 第一讲 导论》一文后产生的。
3.李朝旭 等 (2011) 的文章发表在《心理学探新》上,文章标题:近五年来《心理学报》与《心理科学》文献计量比较研究。
策划:任唤迅
数据:任唤迅
文案:任唤迅
排版:任唤迅
审核:喵君姐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