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问题最近挺火,在戒吼问题上,我必须要告诉大家我是个失败者。不过失败多了就明白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今天唠唠这事儿,请您耐心地读下去。
好与坏
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大概是人脑认识世界的一种简化方式。「好」与「坏」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爱用的一对对立。
就像影视剧里,角色一定要分为好人坏人,否则很多观众就看不懂。人们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贴上好坏标签。
这个习惯是下意识的。没有这个动作对情景进行识别,对自我进行定位,人就会失去掌控感,这个感觉很糟糕。
比如,我们就是不断地通过这种「好坏对立」就是我们最擅长的教育方法,灌输知识和规范行为都能用。
“吃糖不好,不许吃糖!”
“这个题目这样理解是对的,那样想是错的!”
……
我们小时候被这样教育,现在继续这样教育下一代。
过度简化
但是,这个标签贴得太表面,这样的「好坏二元对立」过度简化了真实世界,如果总是这样简单地考虑事情,迟早会出问题。
比如,最近好多人控诉“手机的危害”。手机不是人见人爱嘛,也能被贴上“有害”的标签?其实接受这个观点的人还不少,虽然多半只是用在别人(尤其是孩子)身上。
手机很冤枉,好比曾经有人举的例子——刀本身没有好坏,关键还是用刀的人。
人性的好与坏
人性本“坏”
当今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内在源动力是「自恋」、「攻击性」和「性」。
这不难理解,人的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决定了这些都写在基因里,是人性深处不能擦除的东西。
可是,这些东西现在都自带“坏”标签,它们要么是贬义词,要么被认为是羞耻淫秽,都很负面。
用更通行的观点来说,这些都可以看作人的本性之中作为动物的那部分天性。刘慈欣在《三体》里把这一部分称为「兽性」,而把通常大家认为的“好”的那一部分称为「人性」,于是在作品里有这样充满洞见的金句: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的确,绝对不自恋、没有攻击性且不需要性的人几乎不存在。如果每个人都带有这些属性,那岂不人人都是坏人?
撕掉标签
即便早已不是物质匮乏时代,大多数人已经不需要为生存担忧,人性里的这些“坏”属性仍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攻击性」推动商业演进,带动科技进步,创造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自恋」和「性」又何尝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扯远了。
我想说的是,人的天性,本来没有好坏,与其贴上“坏”的标签,回避它,压抑它,不如撕掉标签,认真去理解它。
人性需要表达
我们之所以觉得人性这些深层的这些东西是坏的,可能还是因为大家把这些人性的表达当成人性本身了。
以「攻击性」为例,大多数现代社会不需要人去通过攻击他人而获取生存资源,人们崇尚友善。但这并不意味着「攻击性」就此消失,它通过其他很多途径以不同形式表达着。
比如竞技体育,就是典型的表达「攻击性」的方式,人们甚至会说「足球比赛就是和平时期的战争」。
再比如商业竞争,前面也提到,商业演进正是「攻击性」表达的结果,我们今天正享受着它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却忘记了它所蕴含的人类天性。
说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吼孩子”的问题。
最近一些朋友圈段子把这事儿说成了笑话。不过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什么经历。我自己反正是无数次地“吼”过孩子,当然每一次吼完,我自己也是无比痛苦,无比内疚,有时甚至有狠抽自己一顿的想法。但是不管我自己怎样下定决心,过段时间“吼孩子”的事情还是会发生。
在别人眼里,我是个老好人,可是为什么面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三番四次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呢?我真的是那么不堪吗?我自己很是郁闷了一段时间。
直到后来我认识到人的天性需要表达的时候,我才终于明白了原因。
作为一个正值壮年的男人,「攻击性」是很正常的表现(对每个人来说,攻击性都是正常表现)。但是我全职陪孩子的这几年时间,我一直要求自己要以最仁爱的态度对待孩子,而全面压抑自己的攻击性,但没有表达窗口,攻击性只会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这个时候攻击的对象就是朝夕相处的孩子,以及我自己。
想通了这一层道理,我就明白了,我需要有攻击性表达的通道,否则,那些要求克制情绪的劝诫只不过是正确的废话。
只是需要一个优雅的表达方式
想通前面所有的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真正地寻求解决之道了。
首先,再明确一下,我们都有「攻击性」,而且「攻击性」是一个人活力的源泉,我们不可能泯灭它,我们甚至都不应该试图去扼杀孩子的「攻击性」,而是应该跟孩子一起正视它——
同时,为它找到一个优雅的不伤害他人的表达方式。
比如,对自己,找一个攻击性发泄的窗口。这个窗口可以是竞技运动,可以是工作上的竞争互动。
而对孩子,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多运动,去征服,如果可能,让他们参与对抗性的运动。
多说一句,孩子们的纪律问题,一方面是他们运动不足导致的多动、坐不住;另一方面有何尝不是他们对抗成人规则的一种「攻击性」表达呢?所以,纪律真的是“管”得出来的吗?顶多压得一时,或者按下一头,翘起另一头罢了。
学校和老师也应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劝诫是正确的废话
还是忍不住多说一句。
我也看了很多不少“戒吼”文章,在各种群里接受了不少相关教诲。
“坚持温柔相伴”、“静心解决问题”……
都很对。
至于那些介绍看《道德经》之类的,脑洞(或者玩笑)就开得太大了。
但是,这些正确的话,都是废话。有几个人时时都能做到?
有德高望重的奶奶说的,我相信她能做到,但「攻击性」这东西也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的(创造性也随之降低),她能做到有生理上的原因,更何况这位可敬的老人也坦承早些时候也有很多反面的教训。
回到标题,这话不是我说的,它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的治疗原则:
帮助来访者优雅地表达自己。
与您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