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心居士
长期以来,以QQ和微信为代表的通讯工具被称为社交,微信被视为社交界的扛把子。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性误区。
QQ自诞生起就带有些许社交意味,它担负着历史的网络社交启蒙使命。而微信却从未撑起社交这一概念。
什么是社交?它必须是沉浸式的。能够让用户沉浸其中几个小时而不自觉,且用户之间有常态化的、充分的互动交流,这才能称得上为社交。
而现实中,很少有人会在微信上沉浸几个小时。即便有时候会有,它也不是常态化。它与常态化、沉浸式的社交意义相去甚远。
这与腾讯系一贯的工具产品思维是一脉相承的。腾讯是一家不擅长做内容的公司。工具产品主义,深深刻在它的骨子里且影响深远。
微信被称为社交,是业界的观察家们赋予它的定义。但这实在是观察家们的误解。而微信自己一向也是顺水推舟,默认这种身份。
但微信在本质上,只是一个通讯工具。在微信的自我意识中,它一向也是这样不自觉地去定位自己。
但有时候,微信也顺应观察家们的说法,把自己称为熟人社交。
长期以来,微信在通讯工具与社交平台这两种概念中摇摆不定,但实际上奉行的却是通讯工具的自我定位。
通讯工具与社交平台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社交平台是做内容的。社交必然是内容为主。没有内容,用什么来社交?
内容才是社交的基础。社交是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之上,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做互联网最重要的,永远是对于产品伦理的认知。
所以互联网最优秀的人才,必定是对产品伦理有着深度认知的战略家,这才是互联网界最稀缺的一种角色,而从来不缺什么技术大拿。
熟人社交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就是人们一旦成为熟人,往往会掺杂上各种权衡比较、利益关系。
这使得人们对熟人社交顾虑重重。这是人们放弃熟人社交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人选择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就证明了这一点。
把自己定位为熟人社交,实则是微信作茧自缚。这都源于产品伦理上的认知不清。
社交从来都不可能是封闭的,封闭永远谈不上社交。所谓私域,从来都是二流观察家们附会出来的伪概念,这里不作详述。
微信自从诞生以来,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进化。现在它面临特别擅长内容的字节系产品线围追堵截的形势下,已经到了非突围不可的地步了。
在微信长期以来作为通讯工具的实质身份之下,它如何突围破圈呢?
对,破圈,破朋友圈,突破作茧自缚的熟人社交圈。
人们本来发动态到朋友圈,是为了获得认可、赞美与交流。这是正常的人性决定的。
如同世界上所有的人生活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需要表达,都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赞美与交流一样。
这才是社交的真正意义。
而人的社交一但进入封闭,随着时间流逝,熟人圈子必然不可避免陷入互动疲乏。熟人之间会莫名生出一些相互攀比、较劲的现象,以及产生其他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虚实利益纠葛。
这是由中国人的性格基因决定的。
如同绝大多数人曾经所感受到的,你在一个村子里长大,村子里的人性之恶,会让你再也提不起向他们展示真情实感的兴致。
熟人当中,真心赞美你的人寥寥无几。尤其是人在经历了诸多世间冷暖之后,人的体会可谓至深。对于熟人圈子的畏惧,使得你宁可把真情实感展露给陌生人。
人生向来如此,这是颠扑不破的人性规律。
大多数人在成熟之后,都选择对熟人社交保持了相当的警惕与社交距离,而往往选择对陌生人敞开心扉。
在这种观念之下,微信应当切合社会现实,拆掉朋友圈藩篱,积极拥抱陌生人社交。
在具体操作上,每个人的通讯录应当保持不变。但朋友圈应当推送给全网的陌生人,使一切陌生人产生交集。
比如,当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动态之后,微信应当根据我的内容,推送给全网相关的人。全体网民都可以参与点赞和评论。
参与点赞和评论的人,我可以点开他们的头像,查看他们至少十条朋友圈动态。可以选择加他们为好友。
当然,这也要根据对方的设置。对方设置允许陌生人添加的情况下,我才可以添加。
内容推送的目标群体,一根据内容分类与兴趣标签,二根据用户的搜索记录,用户使用微信搜索引擎的搜索记录。三根据用户的潜在需求分析。
破圈、使全网数亿陌生用户之间实现分享与交集,需要相当的算力资源,这对腾讯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这一动作模式一旦做到极致,微信用户必将骤然爆发沉迷式刷机效应,这会重构当下已经陷入胶着的互联网格局。使腾讯迅速将对手们抛至望尘莫及。
真正的王者,必定会看到这一模式的巨大意义。
腾讯当务之急,让微信首先推出破圈的功能改革。势在必行,时不我待。当然,社交界的扛把子,其使命决不局限于此。
在社会方方面面陷入一潭死水的当口,微信如果能推出这些根本性的改革,将会对社会秩序的良性复苏,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