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爬
阅读点亮生活。我有一块土地/我有一块被晒得黝黑的脊背/我有太阳能落进去的胸膛/我有会发出温暖的心脏--芒克。
以上是2016年我最喜欢的一段话,简短有力,温暖而坚定。
我喜欢用读书笔记的总结来回顾一整年,也希望能够把这个习惯不断延续下去。
今年书读得不多,30本,从去年到今年也算是读到了100多本书,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整理自己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越来越平静和柔软,因为很多事情也许并非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不再执着去为了读书而追求数量,只想静下来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今年的每一本书我都认真写了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是件费时笨拙的事,不仅仅是摘抄,还需要了解读时自己打过问号的段落,在书外补充很多的知识,了解典故和概念,还有就是用新华字典查生词。
写读书笔记时的阵仗为什么要写下来?因为不想读了一本书就只是读了而已,如果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写下来是反刍的过程。虽然走得慢了些,但我觉得这件事情很值得做。
以下是自己今年阅读的十佳:
10.《生命的单行道-程浩日记》《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程浩很年轻,但他却比我们很多的人活得深沉。这两本书放在一起,因为作者是同一个人——程浩。看完这两本,一边想为程浩的才华鼓掌,一边又为他的健康没法将才华延续而扼腕叹息。
程浩最喜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对于程浩的安慰和意义是重大的,看了书,你不会想说这个男孩他“身残志坚”这样的话,因为他不根本不需要这种所谓的励志,困难谁都会有,重点是看看怎么能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姿态。程浩说:“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他除了一些身体的原因,这个男孩能爱(喜欢漂亮的姑娘),能快乐,能愤怒,能阅读(曾经一天里面阅读超过十万字),能写(回答知乎网友的一些问题很精彩),就和我们是一模一样的。
有时间的话,就去看看程浩的书吧~愿天堂也能用得上他的才华。
9.《观念的水位》
刘瑜的文字有魅力。刘瑜的书不用多说,我推荐给过身边的很多人,如果你想看一些有点深度的书但又不想太晦涩难懂,那刘瑜的书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本书很杂,也确实要放入随笔一类,但正是因为杂,让我看到了作者笔下的很多思想的质地和姿态。
她讲启蒙:所谓启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对蒙蔽理性的擦拭(这个擦拭用得真心漂亮)。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蒙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
她讲见地:一个人“看到”一个事物并不等于他能“看见”它,人们往往需要穿过重重固有的意识形态才能看见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她讲观念:我向来不愿轻易假定与我观念不同的人道德水准低下,总觉得这个解释过于轻松——因为过于轻松,所以可疑。
她讲民主:我始终相信一个好的民主制度不仅仅是民意偏好的计算,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
她最喜欢的两本书是《月亮和六便士》和《源泉》,这两本书她喜欢到如果家中着火一定会冲进去取出的程度。而兰德说的一句话让我觉得《源泉》非常值得一看,这里可能是管中窥豹了,兰德说:成功与功成名就就没有什么关系,成功就是一个人捍卫自己的完整性。
阅读最终的走向是什么,善待停落到自己手心的那一寸寸时光,凿去狂妄,磨出温润,也许《麦田的守望者》也该重新去看一遍咯~
8.《高效能人事的七个习惯》
内容没有标题那么“网红”。读这本书于自己而言并非是学习新的理念,而是重新复习了原本有的,再更深层次地做了整合。习惯就是知识、技巧、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我最喜欢的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借此书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渐强音。
7.《斯通纳》
斯通纳是同道中人。一本书讲述一个人的一生。他叫斯通纳,出生在一家小农场。那年秋天,他去了哥伦比亚上了学,在一堂课上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他学会了热爱文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学会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好得足以阅读简单的文献。这种热爱好像是使命般的,斯通纳先生,你听到莎士比亚先生穿越三百年的召唤了吗?
2.他拥有了家庭,虽然那段婚姻在他时常扮演一个无可奈何,只能旁观的角色。他有个漂亮的女儿,最温馨的时候女儿和他相对而坐,看着书,不说话,就这样看到夜色降临。
3.他在中年拥抱了爱情,原来情欲和学问是可以在一起,这段疾驰而来的爱情列车让他明白了一些爱情的道理。
「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有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些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的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我个人非常喜欢故事的这一段,因为是列车,稍稍停靠后还要继续向前的,这里的她的「死去」对斯通纳来说几乎致命。
4.他骨子里的固执,或者说他认为坚守的原则,即使已经到遇见未来会有很多的路障,他却始终未曾动摇一分。……他的老师斯隆告诉过他:“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有很多人类的战争、失败和胜利,很多并非军事之争,历史著作中也没有记载。要记住这个,当你试图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他知道他在做什么,他一直记得他要做什么。
5.最后他的身体被吃空了。弥留之际,想到他漂亮的妻子、女儿,如果自己要是更坚强些就好了,要是知道得多些就好了,要是早明白就好了,要是我爱她们更多些就好了。想到他的死亡不过是又一次流放,只是要比他以前熟悉的流亡更加陌生和长久,但他还在期望什么呢?
6.《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对口述历史很感兴趣。这本书我还挺喜欢的,首先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其次是作者留学之后的专业,再者是这个专业——口述历史在美国的发展史。
开篇作者就说到朱天心的一句话:“在她眼中,衰老就是放弃所有的努力。”作者30岁的时候放弃现有的工作去准备留学这个决定下得很有勇气,而一步步扎实地去靠近这个目标,去重新当一个学生,这个过程更加不是拿只仙女棒变大变小变漂亮那么简单的事情。
当然作者成功实现了目标,没实现估计也没有这本书了。我倒是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可能是这个专业的中国第一人,口述历史专业本身很年轻,但是对这个专业本身学习的人来说它的要求不低,而作者有其优势,这个优势有时可能也是劣势,就是记者这个工作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一个报道,而口述历史有点像心理咨询的步骤,首先要将讲述者摆放到重要的位置,而采访者要尽量地向后隐身,但是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中的细节,引导着采访对象顺着时间的河流向前推进。
其实海外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你如何在自己已经建立的文化思维的基础上再接纳另外一种不同的文化思维,这可能也是很多的家长需要在孩子年轻时候先送出去的原因之一,但在我看来(讲这话可能有点虚),毕竟我没有过那种留学经历,但这样说吧,可能有一部分的人群越是年纪和经历比较充沛,越是可以去承受和辨别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原因就在于有自我意识形态的人,如果也很宽容,那么接纳不会是一件难事,反而可能会产生更漂亮的火花。
这种火花也会产生在就是作者说的:每一天的阅读,每一次去一个地方旅行,每一次人生中不平凡经历,每一场对话里的灵光一现,都在我身体里建立下了基站。偶然不经意间,我发现,有信号了,我与世界互通互联。
5.《半生为人》
感人至深。我从未看完一本书后,无法写下一点感想,书中的真情沉甸甸地,以至于我觉得用文字对其进行论述和表达都太轻薄了,很喜欢徐晓的文风,应该说她的笔触既有女性与生俱来的细腻和敏感,也兼具着男性的坚毅和执着,正如作者的名字徐徐而来一阵风,熟悉是它的名字,温暖是它的声音,酸楚是它的成因。她写道:北岛的诗是惊雷,史铁生的散文是苦涩的茶,一个让人惊醒,一个让人思索。见惯了艰难广阔错杂之后,抵达谦逊柔情练达。
4.《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相见恨晚。“这本书治愈了我多年的失眠症。”我总是用这句话开篇来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书的前半程很精彩,颠覆了一些自己的固有观念,而后半程有点粗糙,但我仍然觉得是一本好书,因为练习情绪是长久要做的一件重要的小事。
“当你感到恐惧,就用你的剑,把思想砍成碎片,砍碎那些悔恨和恐惧,还有那些存在于过去或未来的东西。 矛盾:生活是个迷,不要试图去解开它。 幽默:保持幽默,特别是自我幽默,那是最重要的力量。 变化:没什么是静止不变的。 从来就没有平凡的时刻。 旅程才是带来快乐的,而不是目的地。 从来就不确定我们能找到什么。 我在此刻。”
此刻,我是谁?这一生,你要遇见,谁?
3.《地粮》推荐盛澄华的译本。
纪德=记得终于知道木心为什么推荐纪德的书了。因为纪德过的是一种至情的生活,不求安息,醉于高翔,无牵无挂。
在我看来,纪德的这本书里,他是一个游吟的诗人,他轻轻掠过的土地芳草萋萋,连空气都非常温柔静谧,如果最近心里有点烦闷,我推荐读这本书,而且是盛老的译本,语言实在太美了。
纪德很直白,他说别使自己依恋在任何思想上,把它抛向海面的风去,让风给带走;在最后的寄语中,再次告诉读者,抛开我这书,千万对你自己说:这只是站在生活前千百种可能的姿态之一。觅取你自己的。
《花样青春》中一个独自旅行的金发碧眼姑娘,告诉了四个青年一个词语yolo,意为you only live once。生命的不可再生性让我们都需要寻求自己能够适应并且快乐的途径,看书也好,旅行也好,和不同的人交流也好,让自己的视野打开得再大一些,正如纪德所说:让你的视象在每一瞬间都是新的。智者即是对一切事物都发生惊奇的人。
别准备快乐,惊奇可能就是一种快乐。
「夜。指环在黑暗中闪着微光。」我最喜欢书中的这句话。愿你看得到那微光。
2.《德米安》推荐译者:林倩苇
瞧见自己的影子。如果只讨论我的童年,谈谈父母给的安全感,子女对父母的爱,温和、美好、愉快、光明的环境、轻松自在的生活,这会是一个美好、温馨、可爱的故事。但我真正感兴趣的,是生命中,我为了找到我自己所做的那些努力。我不是不知道美好时刻、幸福之岛和天堂所带来的魅力,但就让这一切留在遥远的光影中,我并不渴望再次踏进去。
因此,只要我的故事还停留在孩童时期,我会想谈谈自己最初体验到的新鲜事,那些驱动我前进的事,和那些撕裂我的事。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鸟飞向神。神的名字叫阿布拉克萨斯。”
不用多说,读这本书,我瞧见了自己的影子,而黑塞已然成为我心中的此生必读的作家之一。
1.《文学回忆录》上下册
“活过。爱过。写过。”先生说:“文学史,三年讲下来,不是解决知识的贫困,而是品性的贫困,没有品性上的丰满,知识就是伪装。”
以前听说读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厚书读薄,一种是把薄书读厚,而先生的这套书很厚,你会发现不是薄厚的问题,而是底蕴,读书是需要基底的,先生做的事情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打底。阅读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就能怀揣求知欲、好奇心裹挟着审美力,去下苦功夫。如此,先生便会解颐。读书的人,自有一种是沉静的气质。
先生的文字有神采,逸趣横生,清爽如风。是个集帅气和才华于一身的男子。
2016年,这些是值得记取的。
一抹上扬的微笑。
一道散落的阳光。
一个有力的拥抱。
一本本暖心的书。
2017,也请你多多指教啦~~♥年快乐~~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