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抽空跟以前在一起工作过的老前辈拜个早年,是不是感觉有点太早,可我是这么想的,真正到了节前那几天,就怕事情太多太热闹顾不到他们了,每年都是这样的,因为节前忙乱,误过去的事也有发生过,曾让我追悔莫及。
只所以说是老前辈是因为我与他们初次接触时还很年轻,而他们都快退休了,那时大家都在400+编制的一所疗养院工作,也同属于机关楼里的同事,他们宽容厚道,各怀医护精湛技能,又都关爱年轻人(当时我被分配在人事科兼党办(即那种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科室),我们常常在一起开行政管理会议,讨论制定各方面管理方案,组织关系又同属机关支部,这样一来二去就熟念了,后来我老公单位为照顾骨干人员常年出差顾不了家的困难,出面帮我解决了同城不同单位的调动问题,结束了我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的十年经历,转行到了Min航运输企业,接触到陌生但对于我来说却具有新奇感和挑战性的工作,开始新一轮职业素养学习训练。
那天跟已退休多年的总护办老护士长联系了一下,她去年被儿子接到同省内的三线小城一起居住生活,其年龄也已接近耄耋,电话里听着精神尚好,有熟人电访,她很兴奋,不停地跟我说:“其实自己想回疗养院居住养老,偏偏儿子孙子不让,怕他一个人住在三楼上下不方便,出点问题亲人没在身边会很着急,却又因为距离远不能随叫随到”这样她也只有随了孩子们的想法,离开工作半生的医疗机构,虽说恋恋不舍也没有别的办法。听得出她自己一个人过了N年,如今老了还总念念不忘那些年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日子。(她老公生前是驻地部队转业干部,在他刚退休时因病去世了)
聊到她现在的身体生活状况,她说还行,还能在正常情况下帮孩子们洗洗米、摘摘菜什么的。
我问她住在儿子家还开心吧?不料她告诉我:“住在孙子家,孙子去年也结婚了。”
“住在孙子家?我没听错吧?”我重复了一句。
“没听错,孙子家是高层,有电梯,儿子家也是楼房,虽说只是二楼,每天爬楼梯,随不算高,但像我这年龄上下还是不太方便,孙子小时候跟我住在一起的时候多,亲着呢,现在我老了,非得接我到他家来住,还说他家的楼房新,供暖设施好,熬不住她和媳妇三番五次邀请,难得孩子们有这份孝心,我也就跟过来,随他们心愿吧。
说实话,我身边的90、00后也不少,大都是吃饭时间就会理所当然回老妈家,过年节要不邀朋友或带媳妇孩子下饭店、或逛商场买买买,能有几天不来骚扰爸妈就算阿弥陀佛了,要不常听到的那句“父母家永远是儿女家、儿女家却不是父母家。”实在是有道理。
这位老前辈家的孙子和媳妇对待奶奶的态度还真的颠覆了我对90后年轻人在孝敬老人方面的惯性认知,亲鉴这种小概率事件,应该说自己以前认知偏颇,平行宇宙中的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的理论并不能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
再对照弥漫在网络中关于90后评价的说辞,针对老前辈的孙子并不能说明问题,个体的特殊性有时会和普遍认知相悖的。
听听网络上对90后的评价不难看出不为人们理解的大多数还是占有一定比例的,有说“90是垮掉的一代,他们痴迷手机,对社交媒体爱不释手,导致实际社交能力下降。”;还有调侃“你帅你帅,头顶锅盖,背着麻袋,腰缠海带,自以为是东方不败”……
如此等等几乎对90后表现出的状况都不乐观,当然不能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却也挡不住家长们对这波人的担心。
所以说我认识的这位老前辈无疑是幸运的,任何事情都脱离不开因果,以前他家就在疗养院里住,再往前住在部队家属院,来自于那样大院里的家属孩子身上一般都带有军人特质的影子,用妻贤子孝来形容像他们这样的家庭氛围并不过分,如今的现状只能说孩子们的道德养成与父辈的言传身教,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龙年春节将至,愿老前辈们都能延年益寿,身体安康,阖家欢乐,过好眼下每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