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夕,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在中国传教将近三十年。
利玛窦发现了一件非常令他吃惊的事情,在大明帝国中,最聪明的人看起来都像是女人。
无论是他们的外貌气质,还是流露感情的方式,都使他们看起来像“温柔的女人”。
利玛窦见过上流社会的人打架,他们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斗殴时甚至采用揪头发这种方式。
“这些男人们不惜每天花费两个小时来梳理他们的长长的头发,考究地整理他们的服饰。”
这些描述不禁让人有些担忧,如今社会流行的审美,不是也倾向于这种状态吗?很多男明星的气质,与利玛窦的描述不谋而合。
这样的男子如果被送上战场,画面不敢想象。
与此同时,明朝末期最大的敌人,来自草原的女真人是什么状态呢?
这些白山黑水的子民继承了那里的粗狂武勇,他们英勇好战,忍耐力强,听到有仗可打,每个满洲人脸上都有抑制不住的亢奋。
如果军士家中有四五人者,会争先恐后要求出征。
这样素质的两支军队遇上,结果可想而知。
张宏杰老师认为,这样的国民文化,是明末为满清所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张老师同时也认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虽然上层人趋向于柔弱,但中国地域广泛,总有英勇之士辈出,在于游牧民族的斗争中丝毫不落下风。
事实也确实如此,即便在明末,也有熊延弼、袁崇焕这样让满族人闻风丧胆的汉人。
但是这些名将,最终却都死在了自己人的内斗之中。
张老师认为,窝里斗才是汉人败于外族的根本原因。
事实也确实如此,清军入关之时,满族全族也不过20万的人口,而明朝的常备军队都有百万之众,但明朝这只大象,偏偏就被满清这只蚂蚁一口一口啃了个干净。
所以男子柔化只是其中一个并不那么重要的原因,事实上,随着和平生活的持续,男子确实会有“女性化”的趋势。
因为好勇斗狠、争强械斗这些特质越来越失去生存空间,甚至是被社会主流价值所排斥,柔弱的男子确实更加“安全”。
但是在战争领域,又确实需要那些凶狠好斗的人。
当年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时,曾经发现一些村民与矿工的械斗,他们打起架来虽然不像军队那样有章法,却异常凶狠,丝毫不会示弱。
换作一般人可能各打五十大板了事,戚继光却看到了这些人身上的潜力,招募他们为军士,这只凶悍的队伍在后来的清扫倭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关键在于平衡,保持价值观中的尚武精神,或者至少在部分区域保持着尚武精神,才可能在战争中不天然落后。
同时控制着这样的尚武不会扰乱社会秩序,即便争斗,也不会造成大的社会影响,这大概也是禁枪的重要目的。
这样才能求得发展与安全的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