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时候说到,对目标的设定,应该要有符合SMART原理,其中有一个就是结果是否可以被量化。
周三要考科目一,这几天在刷题目,今早有个思考:刷题这个任务作为目标也是要被量化的,这个量化的纬度不仅仅包括数量,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数量背后的深度。
在刷题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常常会陷入自己给自己一个拍脑袋的目标,然后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而一味地低着头闷声不吭的往前做。而做的质量通常都不高。
今天早上在过错题的时候,将每一个错题的原因,延展,相似,都延伸开来,发现虽然在那个点上有悖于目标的达成(多花了时间,却没有多产出数量),但是却因为深度的延展而带来后续的表面任务进展的异常顺利。
这其实跟辉哥一直在强调的基本功的打造是一个意思。很多基本功的打造,短期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成效,但是作用的是润物细无声,整个价值网已经在最底层慢慢蔓延开,等到某一天的一个契机被点亮。
同样,这也是辉哥昨天说的刀锋与刀身的理论:
功利,即有用。
那么,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功利,有用才会去刻意练习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功利的理解,功利即刀锋,我们还要理解与刀锋相生在一起的刀身刀背,握手的部分。
即,当我们功利时,我们仍然要在如情商,如人脉管理,如习惯,如阅读,如兑现承诺,如更多跨界跨学科理解这个世界等做基础,这些都不是刀锋。
是刀身,握柄,不锋利的部分。
我们要深知,真正解决问题的,需要跳出问题本身。
同样,当你不再那么功利,实际功利更加有力度。
为此,我特别在意在航班里有表现出很有功利心的现象和行为,不是预防,而是希望有一个机会跟他们说声:别忘记刀锋背后要靠什么。
时刻铭记,与提醒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