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猥亵、性侵儿童?说这话的可能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

猥亵、性侵儿童?说这话的可能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 常书远 | 来源:发表于2017-11-26 21:49 被阅读0次

随着对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涉嫌虐童事件调查的展开,事实情况渐渐清晰。虐童证据确凿,园长免职,相关教师被刑拘。至于所谓集体猥亵儿童,目前尚无任何证据,散布此谣言的刘某已被抓获。

这是一起恶劣的伤害儿童事件,但目前尚看不出与猥亵乃至性侵的关联。令人失笑的是,网络上关于此事沸沸扬扬的各种文章、评论绝大部分都围绕猥亵、性侵和儿童性教育展开。数不清的自媒体作者纷纷就猥亵、性侵儿童现象发表意见,援引国内外各种案例,有的文章甚至声泪俱下地各种呼吁,各种深思。

这反应了自媒体的网络时代,比过去的网络时代更利于谣言的传播,因为它能瞬间诞生大量“深度”文章,从而增加谣言的可信度,提高谣言的社会氛围浓度。

自媒体人是依赖社会热点存在的,而并非依赖真相而存在,这是自媒体时代隐含的社会弊端,也是与传统媒体人的区别。若为了等待真相晚它三五天,热点已不热,这等于失职。

当然,聪明点的作者在真相大白之前会注意措辞和回避,不会出现直接给人留下把柄的语句,但由于他们依托的事件背景未经证实,客观上等于在为传谣助力。而且文章写得越有深度,助力的效果就越强。

虽然这些文章的论述内容是没有问题的。猥亵、性侵儿童这种罪恶现象屡见不鲜,值得社会、学校、家长、司法等各方深思,永远值得我们讨论。这些作者的心理动机也没问题,社会责任感、对儿童性保护的高度关注我相信都是真的。

问题在于他们利用的论述背景,好像红黄蓝幼儿园集体猥亵儿童已经是铁定的事实,而且出于偏好,大部分关注点都聚焦在性侵,而不是事件真正的本体——虐待。无数自媒体人这样推波助澜,就对事件的扭曲起到了显著效应。

近年来虐童事件频发,仅仅是虐童已经不够了,还得加上猥亵、性侵,甚至集体性侵的想象才能燃起人们的兴奋度,延长事件的热度。从传播学眼光看,这顺理成章,很符合当今的操作手法。

那个造谣集体猥亵儿童的女人是出于什么心理?我不妨善意地认为她是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爆点,制造更大效应,使更多人关注北京红黄蓝,让罪犯绳之以法!当然这是我一厢情愿,因为善意揣测总比恶意揣测不构成伤害,而且我知道这个世界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大概也会有这种心理。既然是坏人,再泼点污水又何妨?

很多年前,我的家乡长沙出现过一次著名的“日本人电台辱华事件”。一个所谓的日本留学生打进电台热线,发表长达几分钟的辱华言论,造成了恶劣影响。而这个后来被抓获的所谓日本人,其实是一个长沙农民假扮的。警方没有公布此人的心理动机,我倒宁愿善意地揣测这个青年其实是个爱国者,是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小伙,为了激起更多中国同胞对日本的仇恨,不惜自我牺牲,冒充自己最痛恨的日本人。真假问题对他而言不问题,只要意义崇高,激起了反日情绪,那么造假也是崇高的。

遗憾的是,尽管当年真相就已水落石出,直到现在还有人相信那确是日本人所为。日本人嘛,什么事干不出?这说明有些谣言一旦迎合了某种大众情结,即使拿出真相辟谣,也不能完全辟干净。有些人出于某些情结,就是愿意相信谣言。而且在许多人心里,坏人没有名誉,干得出这种事,就可以干出那种事。所以人类才需要法律,所以法律也要保护罪人,为了克服人类心中的主观“正义”,保护罪人不受到多余的、不实的罪名和惩罚。

但法律对文字世界的暧昧是束手无策的。每当一次社会热点出现,真相还在扑朔迷离之时,大量自媒体的议论本质上等于默认了那些尚待取证的事情。而随着以后自媒体世界日益发达,势必也成为双刃剑,一方面增强社会舆论作用,一方面又为谣言的传播制造越来越高质量的传播氛围。

注意,我说的是谣言的“传播氛围”可能被越来越多人集体无意识地铸造。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象。

而一个严肃的写作者,真正的社会责任感是重视自己写的每一篇文章,知道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故不滥用,从下笔的一刻就为了它们能永远保留,不必在多年后悄悄修改它的背景或个别陈述。

2017年11月2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猥亵、性侵儿童?说这话的可能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pl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