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朋友去参加了一场书友会,阅读文段是《论语•学而第一》。
一直听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因此对论语是有敬畏的,但一直也没完整读过。主要是因为自己懒,看几句不理解意思又不想去翻阅注释,就放弃阅读了。
听了那些书友的对论语的解读,我体会了“忝列门墙”这个词。感觉自己参加这个书友会,直接拉低了书友的整体水平,实在惭愧。
我对书友会没做出什么贡献,倒是从中收获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关于几个问题的讨论。
一
《论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前几年开始出现“替人扫墓”“替人哭丧”之类的现象。请人代替,这很值得考究。你想说他不
也有人认为,祭奠祖先,心中有敬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举行什么仪式之类的。那么,论语中的这一观点对现实还有什么意义?
二
有人提出:《论语》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可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不“巧言令色”,特别是男生,就会成为人们嫌弃的“直男”。作为男士,到底是该做“直男”,还是应该“巧言令色”?这个问题问到了直男心里,在场男士一下活跃了很多。
三
大家还讨论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学问渊博的学者,应该都认可这句话的合理性。可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最先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他们是不是“行有余力”,反而放在后面考虑甚至不考虑。就算是教育体制里,也没有专门安排一节学习国学经典和传统礼仪的课程。
现在也讲素质教育,可只要考试制度还在,想要做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有点流于形式。
四
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还有人解释为“实习”、“演习”的意思。我很喜欢有位书友的解说,他说:习,鸟之振翅高飞也。鸟儿要想高飞,就得不断振动翅膀前进。所以,学而时习之说的是学习不间断的,持续的进行,这样心里就会愉悦。
这些问题很多书友都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每个人的看法都有所不同。有些观点还非常精彩,赢得掌声一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书友为镜,可以知己之不足。
如此有意思的书友会,虽然自己是忝列门墙的,厚着脸皮也得多去参加几次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