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夏木无果”)
文/夏木无果
一
你还在家吗?我快走了。
一转眼,这个不长不短的春节假期就过去了。或许你并没有怎么停留,就已经离开家了,又或许你正在收拾行李,马上也就要走了。
家人送我们离开的样子,就像是送走了最珍贵的一位客人。
图片转自人民日报二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他们可以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曾经那是我们天天都要回去的家,现如今也越来越少有我们的身影;曾经那是我们想要离家出走的家,现如今也不得不远离家乡;曾经那是我们共同的家,现如今也慢慢成为父母的家。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觉,这种叫做回家像做客的感觉?
图片转自人民日报三
小贝初五那天下午就走了。
初四那天,我们高中的几个小伙伴有一场聚会。我见到小贝的第一句话是,“小贝,现在你家里人现在允许你随便出门了啊。”小贝笑了一下,“早就不管了。”
还记得在中学年代,小贝每次和我们聚会,都要带上几本书,装作一副去同学家交流学习的样子,不知不觉中,这种略显拙劣的招数,已经派不上用场了。
那天小贝和我们说,希望大家可以帮给她介绍个男朋友,我说,这是父母逼你了吗?小贝说,我爸妈根本就不管。原来只是不断长大的年纪,在反复地提醒着自己,你已老大不小了。
回去的时候,小贝说,晚上家里有几个亲戚来她家吃饭,说是要在临行前送送她。
图片转自人民日报四
梅子出嫁的时候,一家人哭成一团,即使她的娘家不过相距百米,其实想回去,每一天都可以。似乎很多人都是这样,结婚之后,回娘家慢慢也成为了一种做客。
前段时间,看到梅子在朋友圈里说,今晚带着小孩回家,老爸老妈怕孩子冻到,当天下午去买了空调,刚刚才装好,并且表达了自己的感谢。
如此暖心的行为,可是在我听到后,却有那么一丝丝别扭,我能够理解这是长辈对孩子浓浓的爱,不过,你是否能够品味出这份爱里所夹杂的生分吗?
本是最最亲密的一家人,却要像是对待贵宾一样招待。那个本属于我们的家,却需要努力地吸引我们,看到家里人那么尽力地讨好我们,作为子女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回家的次数太少了。
图片转自人民日报五
分享一个关于我自己的小故事。
在我们家是我父亲掌勺,他在家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三餐。于是乎,在每顿饭后,他都会固定性地问我,有什么想吃的吗。
有时候我会说一两个,但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回答都是“随便”、“都行”,因为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想吃的。有时候,父亲也会继续追问,一定让我点一两个菜,慢慢地,我会显得有些不耐烦。
直到有一次我郑重地和父亲说,“你知道吗,只有下饭店才是需要点菜的。”父亲得意洋洋,开玩笑地说,“你回家也能享受五星级酒店的待遇。”
“可这是我家,我为什么要像是做客呢?”我留下一句话,两个人都不说话了。
图片转自人民日报六
长大后,我们各奔东西,行走于陌生的城市,忙碌于繁琐的生活。自然而然,我们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少到一年到头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少到你回家的次数像是一个客人,少到你在出租房里会比家里时间长。
长大后,我们难得相聚,因为在一起的时间太过短暂,使得家人团聚变得更加珍贵,而这种珍贵又使得父母倍加珍惜,慢慢地,他们会刻意地去做到更好,这是一种爱,可是也失去了家里原来的味道。
长大后,我们拥有更多,我们走过繁华,步入红尘,遇见更多的缤纷多彩,父母能给我们的越来越有限,他们怕失去我们,怕我们烦他们,更怕我们不回去了,曾经耀武扬威的他们,变得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图片转自人民日报七
家是什么地方,就是当你累了的时候,直接就可以躺下休息;就是当你在外面受了委屈,可以放声地哭泣;就是当你不经意间想念了,随时都可以回来。它不是驿站,不是宾馆,不是酒店,家是你是心灵的归属,永远的港湾。
不求回家相敬如宾,但求家中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图片转自人民日报 总有故事,不负时光- End -
(更多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夏木无果”)
201802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