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带儿子去体育场玩,出门前他执意要带皮球,说是到时候可以跟小朋友换玩具玩。来了个6岁的小姐姐想和他一起玩球,儿子答应了。玩得挺开心,不过有时候儿子想多玩会抱着球不愿递给姐姐。
在儿子不情愿的情况下我不会强迫孩子分享,但是这个时候还是不自觉脱口而出:该给姐姐了,你们不是商量好了轮着玩吗?
回来想了想,自己犯了以下几个错:
干预
孩子们想怎么玩,都有自己的想法,大人看着无聊无趣的游戏,孩子却玩得不亦乐乎。再者有分歧了,孩子们可以自行沟通,大人在旁对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插手,不停提出建议,反而让孩子手足无措,也打击了孩子的沟通欲望,无助于孩子沟通能力的培养。
面子
我为什么要孩子好好和同伴玩,要求他分享,说穿了其实是自己的面子问题。我一直是一个比较在意他人想法也是个内心不自信的人,平时会过多考虑周围人的感受。想要他人认可自家的孩子落落大方,懂得分享、愿意合作;如果孩子做不到,会觉得有些丢脸。
内化
做父母的不自信、虚荣,为什么让孩子和你一样要顾及周遭的看法,却不在意孩子自己的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是我的需求,把这种需求延展扩大,把儿子纳入“自我”,所以他的需求就应该追随我的,甚至不重要,可以被忽略,他的需求被我内化了,这才是真正可怕和警醒我的地方。
在日常生活中,同事、朋友眼中好脾气、温柔的我们,回了家反而会对亲近的家人发脾气、不耐烦,甚至口出伤人也无所谓。和家人约定好的事情,常常会因为他人的一个要求而爽了家人的约。是我们不爱家人吗?是我们对朋友、同事比家人更好吗?
事实是,我们内心深处把家人和自己捆为一体,你是我最亲密的人理应理解我的想法、满足我的需求,即使把你惹生气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更亲近,我们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很容易把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家人的感受。
这种事情多了,漠视身边人的需求变成了理所当然。回过头、停下来,听听他们真正想要什么,分清“我”和“家人”的心理需求边界,才能更愉悦地与自己相处、与身边人和睦。
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