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江南别绪离愁,尽在芦苇晚风,古诗中的芦苇意象

江南别绪离愁,尽在芦苇晚风,古诗中的芦苇意象

作者: 白垩纪方言 | 来源:发表于2020-03-04 20:44 被阅读0次

伤别,在中原折柳,在江南水乡,尽是芦苇晚风。客在域北骑马,人处江南行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景致,自然有不同的吟咏。

行舟在船,江平野阔,只有芦苇为伴,孤雁独飞,暮色髿髿。

贾岛看见:“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钱珝听闻:“任君芦苇岸,终夜动秋声”;

刘禹锡感受:“芦苇晚风起...独自月中行”;

许浑慨叹:“蕙兰秋露重,芦苇夜风多”。

芦苇 小舟

人一旦离开陆地,就有飘零之感。江水之上,远见炊烟,

行舟有一个好处,即可以委身于大境界之中,也可以赋自我于境界之外。若赋自我于境界之外,那可观陆地,如孟贯:“一路波涛畔,数家芦苇中”;若委自身于境界之中,当是江湖去远,必有渔歌唱晚:“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

落日 芦苇

如若行途遇雨,则无端更舔寂寥,芦苇为伴,一样不曾让歌者失望。趁雨思多,总有别绪难耐:

“可知风雨孤舟夜,芦苇丛中作此诗”,芦苇之咏,白居易怎可错过;

问旅途几多苦闷,尽在许浑一句:“横塘一别已千里,芦苇萧萧风雨多”;

行舟客渚,是芦苇诗最为常见的表达,而且多为与秋冬寂寥相配合,更舔愁绪。大才子唐伯虎也无可奈何行舟秋色:“芦苇萧萧野渚秋,满蓑风雨独归舟”。

芦苇既可以配上秋风、月色,也可以和着雨声、孤雁,无论那种组合,都是景致天成,且天然可佐旅途清苦寂寥,因此古往今来但凡有行船之旅,便咏者不绝,且佳句极多。芦苇,这一诗歌营造的意象,完全可以与北地折柳相比肩。但折柳之咏多为分别之际,而芦苇之咏,更重于途中感伤怀思,且更具鲜明的霜冷之气。“晴湖浮素练,芦苇冷秋霜”。

夜色芦苇

若想问芦苇之美,美在何处,恐怕需要真切地走到芦苇丛中感受一下,方能体味。芦苇常可生长高达两三米,若行走其中,会完全淹没在芦苇里,且芦苇多枝密生水畔,你看不到脚下是水还是陆地,也看不到你的脚,因此根本无从下脚,行走非常艰难。正因为这样,芦苇最好的欣赏点,就在船行碧波之上,将身躯作为别客:

可远眺烟波:“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或者裹上被子,侧耳倾听风在芦苇间创作的萧萧之音:“芦苇声萧萧,听雨合蒙被”;

当然,如果月色静好,自然可以人在船头,看江天一色:“芦苇萧萧月明里,飞鸿正值秋风起”;

或者远眺对岸:“白鹤峰遥月上迟,渔灯芦苇夜参差”。

芦苇之景,只要你亲近一次,便总难以忘怀,如若植上数株窗外,也只能做别客之思:“虽为林园居,不忘江湖趣”。

疏水  芦苇

故乡原本没有那么多的芦苇,但自然的事情,又哪里让人预料得到,如今的故乡,大湖之上,已经是茫茫一片。仅以杨士奇一句,为此文结尾:“二十六年曾过此,萧萧芦苇带荒村”

一湖冬苇

芦苇萧萧野渚秋,满蓑风雨独归舟。

相关文章

  • 江南别绪离愁,尽在芦苇晚风,古诗中的芦苇意象

    伤别,在中原折柳,在江南水乡,尽是芦苇晚风。客在域北骑马,人处江南行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景致,自然有不同的吟咏。...

  • 2018-06-25

    梦,古树,牝。北望,江南古镇,芦苇花开,荷香飘荡。

  • 小别绪·致青海卫视《守望》

    小别绪·致青海卫视《守望》 文/纠纠芦苇 目送汽车拐过街口 凝视,车窗外挥舞的手臂 这样的伤感, 应是离愁,或是别...

  • 【思远人】三首

    思 远 人 (一) 小池无声风无语,冷月照红蕖. 离愁别绪.轻摇小舟,芦苇深处去. 无奈此身风中絮,谁堪问相聚? ...

  • 2022-10-28

    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 《一根芦苇的祈盼》

    晚风轻拂一根芦苇低头吻了海水海水荡漾涌向海的另一岸另一岸的芦苇拥抱着这根芦苇的祈盼

  • 《芦苇》(目录)

    《芦苇》(16)《芦苇》(15)《芦苇》(14)《芦苇》(13)《芦苇》(12)《芦苇》(11)《芦苇》(10)《...

  • 芦苇,芦苇

    想给卧室换一面窗帘。 走进窗帘店,店的三面都挂满了各种图案的窗帘,店中间大案板上堆满了半成品。店老板是个40来岁,...

  • 芦苇荡的秋天

    文/沐囹月 深秋的季节,某市一处河边有大片的芦苇生长,这里的芦苇一望无垠,“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随风飘荡的芦花...

  • 春到芦苇荡

    文/李元生 春天来了,春风吹暧了江南大地,吹进了沙家浜的芦苇荡。每当这个芦苇生长旺盛的季节,我总是要到芦苇荡里来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南别绪离愁,尽在芦苇晚风,古诗中的芦苇意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vi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