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很流行用“估值”作为投资的依据,市场上还有一种颇主流的做法是:
买入低估值的金融品类(如股票、基金等),然后等待估值回升时实现获利赚钱。
这做法,说对也不对!
01
“估值”的核心目标,是辨识产品“现有价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异。
理论上如果我们判断某类或是某个产品在某个时间点的“价格”低于“价值”,那就应该买入这个资产,坐等价值被发现,价格向上回归,实现获利。
在上面这段描述中,有几个关键词必须先拿出来理解:
1
“价格”可以视为目前市场或投资人对这项资产能接受的交易临界点。
比方说,有只股票买方跟卖方所共同决定的交易价格是一股10元,高了没人买,低了没人卖,那么10元可视为这只股票的市场价格。
2
“价值”则是这项资产的实际隐含利益。
如果继续以上面这只股票为例:
假设发行这只股票的公司实际市值是10个亿,一共发行了1亿股,那么平均每股的估值就恰好是10元。
3
“价值发现”是个经济学上描述资本流动的过程。
一样用上面的案例来说:
假设上面所说的这只股票目前每股价格是10元,但是这个企业因为经营绩效非常好,让它的公司市值成长到12个亿。
这时候会需要一段时间让市场上的投资人慢慢发现原来这公司的股票实际“价值”高于当前的“价格”,因此就有人愿意花11元,甚至12元来买这只股票,这个过程就叫做“价值发现”。
02
问题来了:股票的价值可以用公司估值来计算,那基金的估值怎么算?
每一只基金都包含了数十种甚至上百种股票的持仓,显然不能用股票的估值方法计算。
而很多投资大V在倡导的基金估值,则主要是用每只基金过往的净值表现作为依据,测算这只基金目前的净值是被低估还是高估。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大多数人仍倾向用“价格平均法”来作为基金估值的依据。
就如同前面所说,基金的价格是由所持仓的数十只股票所共同组成,任何单一股票的价格变动都难对基金的整体净值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往更深一层思考,基金的价格(净值),其实是反映基金经理的操盘能力。
那么一般意义所谓的“基金估值”,实际上可视为对基金经理过去与未来能力的判断。
如果预期未来能力会提高,那么现在这阶段就是属于低估值阶段;反之则是高估值。
说到这边相信会有很多朋友开始觉得我在胡说八道,如果您有这种感觉,请在回头看前二段的文字,自己思考一下:
你过去所认为的低估值基金或是高估值基金,到底是用什么因素来分辨所谓的估值高低的?
03
所谓知易行难,如果过去对基金估值的原则不是真正可靠,那究竟该怎么计算基金投资的估值呢?
我们认为:基金投资的估值并非绝对值,而是跟随各人所持有基金的平均成本与当前该基金的价格共同决定的。
举例来说
如果过去我们持续持有A基金,平均每份额的成本是10元。
而今天该基金的收盘净值为12 元,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出:您持有的这只基金目前是属于低估值状态。
反之,如果今天收盘净值只有9元,那么您持有的基金就会是高估值状态。
这样的估值体系,我们认为才能体现投资人持有基金的真实价值。
简单疏理一下:
要想持续拥有低估值的基金部位,我们就必须确保:持有基金时要确保低于收盘净值的持仓成本。
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高位少买,低位多买。
又是知易行难啊!
所以市场上绝大多数提倡估值投资的大V都只是定期发布基金估值表,让投资人自己买入,但实际上投资人买入时早就因为交易时点的差异,让估值效益大打折扣!
而也因为缺乏有效的止盈体系,所以最后还是让大家实质上买买买,没办法实现真正有效的估值投资效益。
04
真正的基金投资估值,是因人而异的!
每个人的买入时点、买入份额、交易成本、买入品类等等差异,都会让真实的持仓估值千人千面!
又怎么是几张简单的估值表可以通用有效的呢?
好在三思慧投已经用技术实现了估值的计算。
三思慧投的估值系统会在每个定投日前一天计算每个投资人的真实持仓成本(扣除所有交易成本),并与当日的市场均值曲线比对,判断用户的真实持仓成本当下是低估值还是高估值。
进而提供低位多投、高位少投的投入建议。
同时每天计算持仓总成本跟日收盘净值的差异,用来跟进是否触及止盈点。
因为三思的持仓净值是已经扣除交易费用的,所以可说是“所见即所得”。
您再回头看看其他号称大V的定投策略为什么难得能看到有人能提供交易参考净值,就是因为难以掌握粉丝的真实交易成本,所以再美丽的投资收益测算必然要打折扣。
没考虑真实持仓成本的估值都是耍流氓,投资要买的是未来的发展潜力,而不是买便宜货。
就好像北上深的房产虽贵但升值趋势明显,四五线城市的房子虽然便宜却没有投资价值。
真正的基金估值因人而异,要投资获利就需要花心思,如果看看估值表就能赚钱,那市场上哪还有赔钱的人?
- END -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相关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并自行承担投资基金的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