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平凡中的不平凡——读《东坡志林》有感

平凡中的不平凡——读《东坡志林》有感

作者: 花花魂魂 | 来源:发表于2018-07-19 11:38 被阅读0次

        今日读书,将东坡生平反复研磨,梳理成型,更加明了东坡心志,更能体会主人公其时其情。

        当日读《记游松风亭》或者不甚了了,只粗浅臆测作者那时所想。今日重读,更坚定前日读书所得。

        文章写于作者贬谪惠州之时,一月内连遭三次狂贬。人都说苏轼随遇而安,我却更多读出作者笔端的无奈。彼时作者五十九岁,花甲之人,本应安享晚年,无奈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仕途不顺,九死一生,不豁达又能怎样?“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对于如此艰难的苏轼来说,哪里还能由自己来选择环境,都是境遇选择自己。“哪里都能歇,也必须歇。”想他从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百年第一”的大才子,到仕途上新旧政党不容。忽而如日中天,忽而跌入谷底,险遭杀身之祸。他应是对世态看得最透彻之人。

        世人总觉得他豁达、率真,殊不知,他内心凄苦,只得付诸笔端。看似游山玩水,嬉笑怒骂,实则排遣郁闷,抒发愁情。同时期的《游白水书付过》一文中,他热烈的记述所见所闻。有“热甚”的汤池,有高百仞的悬水,有八九折的山,深不可测的潭,着重描写雪溅雷怒的瀑布,写佛迹,山水,壮丽的山上野火。至月夜,水中美丽的月色。一切都是如此新奇美好,应该是能将愁情排遣万一。无奈二鼓到家,所食不过剩饭菜,所陪不过苏过一子。老妻已逝,行单影只。沿途美景,皆如过眼云烟,带不来真实的温暖。风烛残年,孤苦伶仃,“顾影颓然”,一股寂寞、凄凉之情溢满胸腔,不再能够安然睡去。此情此景,东坡就不再是那一无所谓,亦无所惧之人,我们也能看到他的消沉他的落寞他的凄苦。好在他不放任这样的情绪泛滥,他还能找到疏解之法。若不如此,他怕是要被自己的忧愁压垮。我们也才明白,他在《记游松风亭》中他只叙事而不着一景,只详细的写出了自己所悟“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度。挂钩之鱼,必死无疑。苏轼这样做比,其实已将生死放下。人们总在读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时就下断语,苏轼随遇而安。彼时苏轼所想,不如此又能怎样?后文“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什么时也不妨熟歇”再次写出只能做此等选择,进退都无路,都是死,不妨熟歇。若没有这样的气魄,东坡怕早已不堪重负,哪里能有今天的苏大才子?

      至此,大家想能明白,伟人也有自己的软肋。我们总感到常人的平凡怯懦,殊不知,像东坡这样的才子,也如同常人一般,有自己的内心软弱之处。但是在东坡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的坚韧。他的一生,注定比常人磨难更多。尤其是像他这样有思想有才华之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注定他们比常人更多舛的命运。

        古语“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东坡一生,从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的苦读开始,已然奠定他的不同寻常。他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父亲影响。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东坡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伟大的成就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于理解和接受的磨难。东坡一生历经五位皇帝,为官之时正逢北宋王朝面临政治危机,因与王安石新法意见不同,打击接踵而至。后逢保守派司马光接任,按说应是时来运转。偏他有着自己的思想,亦不赞成一位加重皇权而不顾人民死活。有思想的人就注定不能站好队,结果就是只能自己成一队,贬谪不可避免。东坡的伟大之处在于不苟同,虽不容于新旧两党,亦不能改变他的心志。这种不改变更加重他的磨难。但是,伟人就是伟人,他们总能避险于万一,找到自己的宣泄处。又能在百般磨难之后,顽强崛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多大的磨难,都能忠于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操守,这才是伟人不平凡之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平凡中的不平凡——读《东坡志林》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zz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