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兄弟就把小侄子往我家里送。他的理由是:我是个教书人,可以帮助孩子辅导假期作业。

兄弟在外务工,常年不在家,两个孩子就甩给年迈的爸妈给带着。小侄子也就在当地小学就读。他读书还蛮积极的,天不亮就往学校赶,每天都太阳下山才会回家。每次回老家,爸妈都说小侄子很听话,读书也认真。每每这时,小侄子脸上都是露出得意的神色,也乐开了花。
兄弟他在外打工不容易,省吃俭用,一门心思就巴望孩子能够多读书。他就因为没文化,吃过很多亏,不希望孩子再学他的样。每天晚上都给孩子视频通话,都要给孩子讲他做工的辛苦,讲他没文化受过的苦。要孩子如何用功读书之类的,孩子也是满口答应。

说实在的,给小侄子“补课”,还真是太难。他需要补地方实在是太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养成太差。翻开教材,字不会让,不会写。拼音不会认读,计算不过关……
我开始怀疑:他每天天不明就往学校跑,究竟是干啥去了?一学期下来,老师究竟教给了些什么?再看看期末考试成绩,更是让你心酸。他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可语文34分,数学28分……要不是亲眼所见,还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孩子们对待学习的热情不减,学习兴趣也不差。可这样的成绩,怎么才能够拿的出手和别人比,他们算得了啥?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落下的功课何时才能给补得回来?

也难怪,家长要想办法让孩子转学,背账也要把孩子带到城里来择校。像这样的农村教育着实令人担忧。我们看到的是一拨又一拨的孩子开始走向学习的边沿,开始走向辍学务工的危险。他们的前途,命运就这样开始变得暗淡无光。
扎实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历来都是学习的第一选择。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必须做到“堂堂清”、“日日清”、“课课清”……让学习真正在孩子身上发生,让真学在课堂上实实在在的发生。可是,这样的“过程”被老师们给打了折扣。也难怪,孩子们的功课被不断的落下。

孩子的学习,当然不是学校老师一个人能够解决的,还需要有家庭帮助,社会的支持。在农村学校,硬件条件没话说,老师待遇也不错。我们不断加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开展校本教研教学教研,去研究学生,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不断的提升育人水平,这才是让孩子受益的好办法。给孩子一个可以努力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