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贫穷的根源是什么?

贫穷的根源是什么?

作者: 一只前行的蜗牛 | 来源:发表于2018-07-20 23:49 被阅读0次

    贫穷的根源是什么?

    过去很多观点认为,在一个开放社会,在自由市场经济里,人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奋斗成功。如果你是一个穷人,不是笨就是性格上有缺陷。不是有个“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说法嘛,那意思就是,贫富本质上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穷人应该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确实有数据表明,相比于富人来说,穷人借钱更多储蓄更少,抽烟多锻炼少,喝酒多而且饮食更不健康等等。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甚至干脆定义贫穷是一项“人格缺陷”。

    但是历史学家布雷格曼说,不对,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缺钱。哈哈,这个答案有点匪夷所思。这不是废话嘛,穷和缺钱,不是同一个意思吗?

    当然历史学家布雷格曼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他这么说是有他的道理的。我们来看看他的论证。

    这要先从一份美国心理学家的报告说起。这帮心理学家在印度做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一群种甘蔗的农民。在每年丰收季节之后,他们会一次性拿到年收入的60%。这意味着,一年里一部分时间他们比较穷,手头很紧,另一部分时间相对比较有钱。

    学者们让他们分别在收获季节前后,做了一份智商测试。研究发现,农民们在收获前的智商低于收获后,降低了14个IQ值。差14个IQ值,大概相当于一个人一晚上没睡觉,或者是喝了一顿大酒的智商下降程度。

    这个发现说明了什么?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词——“稀缺性心态”。

    简单解释就是,通常人们遇到稀缺的事物,行为会有所改变。这个稀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是时间和金钱。

    其实,我们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我们眼前有急迫的事情需要处理,比如饿极了要吃东西,比如有一份报告马上要交差,比如明天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公开演讲,这个时候我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最迫切的事上。这个时候,不要跟我们谈什么长远眼光。对不起,顾不上,先管眼前的事再说。你看,任何人在稀缺面前,都会视野变窄,智商下降。

    这就像一台电脑,功能再强,同时运行十个大型程序,也会死机。不是因为这台电脑性能不足,而是因为它超负荷运转。穷人面临的问题和这台电脑一样,不是因为他们愚蠢所以做了愚蠢的决定,而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他们时刻面对稀缺和匮乏,这个时候再要求他们高瞻远瞩,就有点强人所难了。一个富人在类似的情况下,做的决定也未必比他强多少。

    第二,穷人通常也是和穷人生活在一起。在那样的环境中,身边的人难免会做愚蠢的决定,你难道要求他跳出这个环境吗?太难了。

    作家乔治·奥威尔,就是那本著名的书《1984》的作者,他曾经对“贫穷”这个词下过一个精彩的定义——“贫穷的本质是消灭未来。”也就是说,因为匮乏,因为资源的稀缺,让穷人的视野被遮蔽,只顾得上眼皮子低下的事,他们看不到更广阔的可能性,更长远的未来被从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拿掉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就理解历史学家布雷格曼的意思了。“穷人思维”确实存在,但问题是,这是穷人本人的责任吗?是一种他们天生就有,而且还没法改变的个性特征吗?

    未必。不是他们因为有这种“人格缺陷”,所以穷。也许情况正好相反,是因为他们穷,时刻面对匮乏,所以才有这种“人格缺陷”。

    所以布雷格曼说,我们过去治理贫困的方法也许都错了。不是要给穷人上课讲道理,告诉他们该怎么思考,也不是他们缺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从心理上没有匮乏感,让他们的心灵不再面对稀缺,那他们的眼光自然会长远起来。

    布雷格曼的这个结论,我自己还是有所保留的,因为就连富人也不见得因为免于匮乏,就能眼光长远。在认知这个问题上,个体差异永远是很大的,很难有一个一劳永逸、包治百病的办法。

    但是,他这个观察事情的角度还是很有意思,不仅是认知决定智商,而且环境也反过来决定认知。

    我从布雷格曼的这个角度得到两点启发。

    第一,所有愚弄他人的手段,或者说的不这么难听,所有想影响他人按自己的想法做决定的手段,最有效的就是“窄化“他人的视野。

    你看,商人卖东西最常用的招法,就是激发起用户和周围人进行比较。比如前不久,我看到一个外卖订餐平台的广告,大概意思是说,一个姑娘,如果中午不出去找饭吃,就不会被晒黑。用他们的外卖平台订餐,就会比周围的人显得白。

    这个广告创意不错。

    它不是说自家的服务有多好,而是诉求于用户自己的利益。但是不跟你说那些大的、虚的、长远的东西,而是诉求于一个姑娘最在乎、最经常和周围人比的,肤色白不白的问题。这就是窄化视野的典型应用。

    当然,商业应用,利用人性,无可厚非。但是反过来,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理性人,可能确实也要每时每刻提醒自己:我们做每一个决定,到底是为了眼前的、身边的利益,为了和身边的人争个胜负,还是要在一个更大的坐标中积累自己的价值。

    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有一句台词——“我们常常做着自己讨厌的工作,只是为了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

    为什么要买不需要的东西?往往就是为了跟别人比较啊。

    这就要说到我的第二点启发了。不仅是穷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视野都或多或少被遮蔽了。

    刚才谈到的演讲里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在Facebook工作的数学天才感叹:“我们这一代最优秀的头脑,居然是被用于思考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你看,任何环境都会让你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让你在偶尔想到意义的时候觉得荒谬。

    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当然是手里干着最具体的活,眼里盯着最远大的目标。但是这真的很难。

    我们就像是一台电脑,如果觉得自己运行速度太慢,到底是因为软件程序编得不好,还是因为硬件环境有问题?比如,如果内存太小了,增加内存就可以轻易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一直修补软件呢?

    换句话说,我们如果觉得自己目光短浅,认知偏狭,是靠原地提升认知,还是应该尝试给自己换换外在的条件?

    比如,罗永浩在《罗永浩的创业课》,最近正在更新一个大模块的内容,就是怎样做演讲,罗永浩当然是这个方面的高手。我们俩在一起拉课程提纲的时候,他说到,演讲一定要有好心情。我说,心情这事又不是自己能做主的。

    罗永浩说不啊,能做主。如果心情不好,但是你又不得不让它变好,方法就是你用心情好的方式去行动。比如,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欢呼雀跃一下,就像小孩子那样又蹦又跳,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果然就能变好。

    罗永浩说,这是有理论基础的。一个人其实由三部分组成,就是意识,感受和行动。一般人的顺序是,先感受到负面情绪,然后意识到心情不好,最后体现在行动上。但是这三个部分的次序是可以强行调整的,你先在行动上假装情绪好,反过来影响意识,最后改变了感受。

    最后总结一下:

    1.穷人有“穷人思维”,我们不能残忍地说,全怪他们自己。

    2.我们自己的视野如果被窄化,我们不能懈怠地说,已经尽了全力。其实可以换个环境,改变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贫穷的根源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ec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