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就这么“嗖”的一下过完了!不管是要上班的妈妈,还是打算把孩子送幼儿园的妈妈,似乎都有一个担心: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的产生:与宝宝认知能力有关
宝宝出生3个月以后,就能够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了,对于陌生人的接近,他们会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反应。待宝宝6个月以后,他们会逐渐依恋日夜照顾他们的人,从而获得安全感。
一旦宝宝认定的这一特定对象离开了视线范围,他们就会产生害怕、哭泣等分离焦虑的表现。分离焦虑的产生主要与宝宝的认知能力有关,一般情况下,我们大人会有物体恒存的概念,但是宝宝却还没有发展出来。在他们的认知里,物体一旦离开就意味着永远的消失了,必须有物体或人的存在,他们才能感到安心。
分离焦虑:2岁以后会逐渐减轻
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根据年龄的不同,他们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年龄较小的宝宝会出现哭闹、紧抱妈妈不放等表现,而大一些的孩子则会表现出惧怕、情绪不稳或者耍赖。
分离焦虑一般在宝宝6个月以后出现,在1岁到1岁半时最为严重,这与宝宝的表达能力增强、探索范围扩大、分离机会增加有关。
当宝宝2岁以后,随着孩子对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掌握越来越有信心,分离焦虑的表现会慢慢减弱。但在上幼儿园之后,有些孩子会因为环境的陌生,出现倒退的情况,而再次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
怎样做让分离不那么撕心裂肺?
其实分离,不仅仅对宝宝是伤害,对妈妈来说也是一种折磨。如果可以,最好选择不分离;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在离别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由一个孩子熟悉的人帮忙照看
妈妈上班之后,可以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孩子比较熟悉的人来帮忙照看孩子。虽然找不到妈妈,孩子会不高兴,但是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情况也会慢慢缓解。时间久了,也许你还会因为宝宝更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而略微有点小心酸。
Tips:帮忙照顾的人员应是相对固定的,不要让孩子每天都去适应不同的人。
2、离开时要告诉宝宝并按时回家
不要一声不吭的消失了,在离开前最好告诉宝宝。比如每天去上班的时候,告诉宝宝妈妈要上班去了,什么时候回来,并且亲亲宝宝,慢慢的宝宝就会适应,并且等待妈妈回来。
如果不能当着孩子的面离开,就让帮忙照看的爷爷奶奶来告诉孩子。还要注意每次道别时,妈妈不要自己带有情绪,否则也会把这种不安传递给宝宝,也不要再说上一长串“妈妈会非常想念你”之类的话语,这会加深宝宝的焦虑情绪。
3、跟孩子躲猫猫,让他相信你会回来
可以从简单版本的开始玩,比如妈妈先捂住自己的脸,这个时候宝宝会以为妈妈不见了,然后松开手,开心的对着宝宝笑,宝宝也会被逗的哈哈大笑。
升级版本就是让孩子在房间玩游戏,妈妈暂时离开,宝宝如果能自己玩,不哭闹就不要去打扰他,如果开始找妈妈了,可以先用声音安抚宝宝,实在哭得厉害,再抱抱宝宝,安慰他。慢慢让孩子觉得一个人玩也是安全的,妈妈离开一会,还是会回来的。
4、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接受分离
可以给宝宝讲一些关于和妈妈离别,但是妈妈依然很爱宝宝的故事,比如《我妈妈上班去了》,让宝宝知道妈妈只是暂时的离开,不是不爱自己了,也没有消失,从而达到缓解分离焦虑的目的。
5、打电话或视频聊天
很多妈妈在外地上班,有些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有些2个月甚至一年才能见孩子一次,这个时候就只能跟宝宝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了,让宝宝多听听自己的声音,从电脑屏幕里看看自己。告诉孩子“你在家里要乖乖听话,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样爱你”,“如果你很乖,假日就可以看见爸爸妈妈了”,尽量不要说“我们也非常想你”“我也想回来”之类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