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很小的事情,同样被鲁迅引申出了大涵义。
鲁迅写书喜欢在开头和章节前后留些空白,但发现印刷出来之后,“却大抵一篇一篇挤得很紧,并不依所注的办”。新印刷出版的书籍,大多没有副页,天地头也很短。这让他觉得,“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
初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觉得鲁迅先生有些危言耸听了。不就是书籍空白留得少了吗?内容不少不就完了?不过,很快我联想起自己的一些往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还是个穷学生,喜欢到书摊上淘书。《鲁迅文集》、《老舍文集》、《王朔文集》、《贾平凹文集》、《金庸小说全集》……这样的合集买过很多,往往厚厚的一大本或两大本,就可以包罗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书卖的也不贵,一本10元。花上10元或者20元就能买到心仪作家的全部作品,这对于一个爱看书的穷学生还是很有诱惑的。
错字连篇的盗版书林林总总买回家才发现问题。首先是字印的极小,密密麻麻铺天盖地而来,就像鲁迅先生所说那样,阅读总有“压迫和窘促之感”;其次更要命的是,排版极不认真,错别字很多,就像吃饭吃着吃着就吃到沙砾或苍蝇一样,阅读感觉非常不好。那个时候实在穷,不忍心浪费钱,捏着鼻子也就看完了,自己还拿着笔将错别字一个一个改正。那样的书完全没有再阅读第二遍的兴致,后来都卖了废品。今天联想起来,仍然不寒而栗。对于一个爱书的人,买那样的书,无异于饮鸩止渴。不过那时候年纪轻,对世界的看法也乐观,倒没有像四十多岁的鲁迅先生那样,觉得人生没有余裕。如果是现在的年纪买那样的书,也许也会有那样的悲愤吧?
鲁迅说,这不是质朴,而是简陋,“在这样“不留余地”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现在的网络上有了大量免费的书可看,盗版书也比几十年前印刷精美并且少有错别字了,毕竟都是电脑排版、校对,不知道算不算是进步了?
由书籍排版问题引申到书籍内容问题。鲁迅发现,外国讲学术、文艺的书籍,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但有些中国的翻译者却将这些杂谈删去了,只留下艰深的理论。理论文章不能全是空洞、艰涩的理论,就像好的书籍不能不留白,就像人生不能一刻不停歇地赶路一样。“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这个比喻很奇妙,又很传神。鲁迅感叹,“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
由以上两件事,鲁迅又进行了引申。“上述的那两样,固然是比牛毛还细小的事,但究竟是时代精神表现之一端,所以也可以类推到别样。例如现在器具之轻薄草率(世间误以为灵便),建筑之偷工减料,办事之敷衍一时,不要“好看”,不想“持久”,就都是出于同一病源的。即再用这来类推更大的事,我以为也行”。
这篇文章的文字是很浅近的,一读就懂,但内容的深刻又让人击节赞叹,你会不时地想:“可不就是这样嘛!”
早年间的《读者》常刊登一些赞扬日本或者德国具有“工匠精神”的文章,后来有些被证伪了。但是人心日渐浮躁这件事,在我们现在却是确实的。身边的百年老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人们有多少时间是荒废在漫无边际的刷短视频上?又有多少人愿意不计名、不计利,踏踏实实地一辈子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看过这篇文章之后,静下心来片刻,想想前尘往事,想想过去未来,给自己的人生留些“余裕”,我想也就不辜负鲁迅先生的文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