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430118/b8bee1bc348b9ada.jpg)
从小,被大人表扬时最常听见的,就是“懂事”二字。长大的过程中对这两个看似褒义的字越来越有评判,甚至到厌弃的程度。直到今天才看到这一点。
因为“懂事”总是伴随着强烈的委屈感——告诉别人:“我没事,你别担心,去照顾TA.”导致情绪还没人接住就直接被忽视。
告诉自己:“我不能哭,那样我在乎的人会更伤心。”导致情绪还没释放就要强忍着硬生生憋回去。
被忽视或憋住的情绪噎在喉咙,堵在胸口,闷在心底,渐渐变成潜伏的身体记忆,像隐形的枷锁,暗藏汹涌的水,有一点触媒,就迅速扼住喉咙、袭卷直至淹没全身……这时,往往还没搞清发生了什么,就得到一个讯息:我难过。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30118/652716a91f75293d.jpg)
要看到一个习惯,不论是思维还是行为的习惯,都不容易。何况它潜藏在身体里。
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继续不自知地受“懂事”的影响:明明不开心,会“觉得自己应该”替对方着想,故作轻松地说,不必在意我,我很好,没关系。
一般人说了没关系,罢了就罢了。“懂事”模子里的人身体里却有一个憋屈多年要反抗要起义的孩子,想痛快撕开自己微笑的面部表情,说就是NM不高兴了啊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么矫情的小孩啊这是为什么,明明知道没必要因为这么个小事难过我TM这是怎么了!
有时,并不是真正因为当下的事件本身不高兴。更多因为自身对事件的惯常态度所引发的、身体记忆中的委屈感。只是感觉混淆,一时不懂怎样快速区分眼前和记忆的情绪,就被它钳住。或者,原本不想区分眼前和记忆的区别,体内的情绪需要出口。
表面上还是要清高地做“圣母”。哭也要转身找个角落以“懂事”的方式节制地哭。玻璃心此时极其期望对方能理解自己,给一个温暖的肩膀,一句懂得的话语。却在圣母外衣的阻拦下,绝不以直白的言语表达出来。大脑里两个小人打架,导致情绪迂迂回回。真心不畅快。
在日积月累的亲密关系中,极可能失去关系的边界:没有边界地孝顺,父母拒绝长大,靠在自己身上;没有边界地疼爱亲友,亲友失去界限,理所应当地索取,失去爱的双向回馈;没有边界地包揽责任,在两性关系中委屈。
更甚,如果看不到这种负累式的关系模式,圣母外衣及玻璃心会把周边人都吸到这个怪圈中。表面一团和气热热闹闹,午夜梦回,躯体的委屈记忆加深,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孤独和不被爱的感觉,没有一点变少。
这样“懂事”的模式,并没有培养自身促成健康关系的真实能力。表象的好看不能掩饰实质的荒芜。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30118/163bd062591d5eb4.jpg)
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多了无时无刻的自我评判,缺失了一些无条件的被爱被看见。
很多人跟我说,不喜欢做懂事的人,会羡慕甚至有些任性的孩子。习得的“懂事”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在不懂得主动获取爱的年龄段所缺失的爱,和因此累积的负性情绪。(“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这与成长环境息息相关,主要是家庭系统所给予的一套价值体系。在这套价值体系中,要么 1. 父母给予爱的前提是懂事和优秀;要么 2. 父母长期在自我成长匮乏的状态,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义务懂事和优秀,不祈求无条件的温暖。
要是你是这样的孩子,要怎么办?
允许自己先做个孩子咯。允许自己有节制地倾诉这种不满足。
然后,慢慢地,和自己握手言和。开始学习敞开。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30118/fa333750e131a98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