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温“君子不器”

重温“君子不器”

作者: 薛振蕾 | 来源:发表于2020-09-18 08:54 被阅读0次

    重温“君子不器”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学习笔记

    所谓“君子”,原本的涵义可以顾名思义,就是“君之子”,领主的儿子。在宗法封建时代,领主的儿子将来也会成为领主,需要管理土地和人民。

    所谓“器”,字面意思是器具。器具的特点是为功能服务,每一种器具都会服务于一种特定的功能,比如锄头是用来种地的,衣服是用来蔽体的。锄头不能用来蔽体,衣服不能用来种地,这就是器具的局限性。

    作为管理者,必须让自己“不器”,不做任何领域的专才,换句话说,就是干啥啥不行。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凭什么就能做管理呢?答案是“做管理不是管事,而是管人。”

    所有的“事”,都应该分门别类,交给各个领域的专才去做,而管理者要做的,会用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

    《荀子》有一句名言:“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荀子·君道》)

    也就是说,国家没有自己乱起来的,只有被不称职的国君搞乱的;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靠任何制度、政策、法律都没用,只能靠合适的人才。

    今天我们都知道人治不可取,这已经是现代社会的政治常识了,但如果认真听听这些古代儒家大佬的意见,似乎也很在理。

    我们凭着今天的常识,从直觉上就能判断他们说错了,但他们到底错在哪儿了呢?

    其实他们说的并没有错,错就错在社会变大了。

    亚当.斯密对人性的洞察是:人性是自私的,但是同时具有同情心和爱心,而人的爱心又是有限的,随着距离拉远而下降,因此,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针对人性的两面性,我们有两套操作方法,在小圈子里,讲爱心;在大圈子里,在陌生人的范围里,讲规则。

    孔子那套学说是在宗法社会里诞生,因为逐级分封的缘故,全天下分裂成无数个独立的、小型的熟人社会,搞人治确实很恰当。

    即便到了今天,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小县城和农村,只要还是独立的、小型的熟人社会,人治照样很适用。

    因此,带领小团队,要以情为主,尽量激发团队的善意,而对于大的组织,就要讲规矩,讲流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温“君子不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pd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