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植物叶大(长35-40厘米,宽6-8厘米)、花柄很长(3.5-4.5厘米)、小苞片宿存、花黄色、子房(4-)5室、花柱离生,与小苞片早落、花白色、花柱合生等茶组植物的基本特征不符,显然不是茶组植物,应该将其归类于越南茶组(匹克茶组)(Sect. Piquetia)中。
2. Camellia sinensis var. dulcamara Q.U. Le et Nguyen 产自越南北部的北浒(Bac Kan)省,报道于2020年。其种加词组合自拉丁文词汇“甜的(dulcis)”和“苦的(amara)”,凸显其品饮特性——先苦后甜,即回甘。
原文指出,该新变种与大叶茶(var. assamica)最为接近。以新变种花瓣白色(后者花瓣先端绿色)、两面被毛(后者两面无毛)相区分。
上述论断是欠专业和欠全面的。首先,大叶茶的“花瓣先端绿色”是一个非常片面的描述,真实情况是,只有最外侧的1-2枚花瓣先端绿色,呈现萼片-花瓣间的过渡,大部分的花瓣是全白的。萼片-花瓣间的过渡是茶组乃至整个山茶属植物的共同特征,非大叶茶独有。
其次,选择大叶茶作为近缘类群是不合适的,新变种的子房3室、被毛,萼片外被毛,花瓣白色、两面被毛,与茶的另一变种——白毛茶(var. pubilimba)完全相同,二者为同一植物,新变种是白毛茶的异模式异名(heterotypic synon)。
3. Camellia flosculora Curry, V.S. Le, C.Q. Truong et V.D. Luong(图A,B) 相关文献发表于2021年,其种加词意为“小花”,产自越南南部的林同省。基于“子房3室、被毛,花柱离生”,该植物被放置于茶组的茶系(Ser. Sinensis)中,以该植物叶小(长3–7厘米,宽1.5–2.5厘米)、花柄短(0.3–0.4毫米)、花非常小(直径0.5–0.7 厘米)、雄蕊短(2–3毫米)和花柱短(1.5–1.7毫米)等特征区别于茶系的其他物种。
以上陈述是有问题的。首先,“花柱离生”这一特征在茶组中是不存在的,即使出现,也应视为极端变异。迄今为止,仅有3个“花柱离生”的物种被放入茶组。其中,毛肋茶(C. pubicosta)和老挝茶(C. sealyana)分别被闵天禄(1992年)和赵东伟(2022年)移出茶组;五柱茶(C. pentastyla)的花柱基部实际上是合生的。因此,“花柱离生”是不能作为茶组的鉴别特征的。
其次,上述“花柄短、花非常小、雄蕊和花柱短”以及“花柱离生”等特征不仅在茶系中没有,在整个茶组中也没有,这是短蕊茶组(Sect. Corallina sensu Ming)的鉴别特征。因此,C. flosculora不是茶组成员。
杨世雄,植物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茶科植物分类专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世界广义核果茶属植物的分类修订(30470136)”、“山茶属茶组植物的分类修订暨茶树原产地的实质性考证(31270246)”和“山茶属金花茶组复合群的分类修订(31770219)”,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茶属植物的分类修订(32270224)”。
杨世雄博士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48130/BPR-2022-0021关于Beverage Plant Research
Beverage Plant Research 是一本开放获取的期刊,致力于传播饮料作物领域研究进展,专注于发表本领域原创研究文章、综述、评论和观点。主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饮料植物生物学、品质与化学分析、饮料植物与人类健康等。本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与Maximum Academic Press联合出版,期刊主编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Brian Schaneberg博士共同担任。
期刊官网:
www.maxapress.com/bpr
投稿链接:
mc03.manuscriptcentral.com/bevp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