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几日匆匆若小梦,笑语结友;
紫砂一抔凝做壶,画刻诗书;
容茶清香盈满室,紫瓯甚可拟乾坤;
浮世安得守本心,远拒尘嚣外店门。
紫砂,一种珍稀的不可再生泥料,一块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份饮茶者与制陶人的独特情结。
紫砂文化,说来它也还不够源远流长:北宋时被人拿来制成简易的大器型,一般用来煮水;明朝时才拿来喝茶。说到其真正文化源头,是从清朝陈曼生起。曼生爱紫砂壶,如痴似醉。他将国画、书法、篆刻、陶刻,诗文等多种艺术形式载于一壶之上,拟似一方小小乾坤,使紫砂壶成为受人推崇、最具艺术感染力的文化载体。自此,紫砂不再仅仅是一种泥料,一种容器,它已然变得多姿而内涵,古朴而雅致。
半年前,我与紫砂结缘,在我校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了解紫砂文化、体验紫砂工艺品制作的乐趣。这半年,紫砂文化一点一点改变着我,它古朴而沉静,透着禅一般的温厚力量,是修身养性的绝好方式。可当我与我的朋友、家人、曾经的同学欢喜地谈起时,他们的反应则有些淡然,这种反差让我突然发现,这样好的东西,却的确不如书法、国画等文化形式那样为人熟知。或许是因为紫砂料只产于江苏宜兴,也少有人大量携带相关器物向远处传播。
丹噶尔古城—临街店铺我的故乡青海,遥远而美丽,民风豪放。囿于西北的自然条件,这里很难产茶叶。所以在古时丝绸之路上,我们这里以马易茶,茶叶就成为我们珍贵的饮品,走亲访友时若能带上茶叶作为礼物,必显得关系极佳。青海省湟源县,是著名的茶马互市故地,这里还保留着历史的遗迹——丹噶尔古城。
茶马互市故地我想,在把茶叶看得珍贵的地方,如果人们了解了紫砂于泡茶的绝好之处,了解了紫砂的丰富的文化底蕴,那么紫砂器也将逐渐被人们视为珍宝。
壹·前期准备
我想,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实物的展示与赠送,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赶制了一批小型的紫砂挂件、紫砂把玩件,我也找出了家中藏有多年的两把紫砂壶。紫砂是神奇的,它似泥又非泥,一块紫砂料把玩于两手间,就可以塑造各种风格的工艺品。
紫砂把玩件-自在鱼 紫砂挂件在传播过程中,语言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首先制作了三个大型展板,每当走到一处适合展览的地方,我们就拼起展架。虽然少有人主动与我们交流,但前来阅读展架内容的中老年人也不在少数。
紫砂文化宣传展板贰·调查问卷
为了大体了解民众对紫砂文化的了解程度,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包括19道题,尽我们所能涵盖了填卷者的性别、年龄比例、紫砂兴趣程度、了解程度等多个方面。尽管我们所知有限,能力有限,但我想这份问卷能在一定程度内帮助我们有更多了解。在设计了网络调查问卷后,考虑到许多喜欢把玩紫砂器的都是中老年人,而这部分人群多半不爱上网,所以我们决定做纸质问卷200份,进入西宁市人群较多的景点、驾校、丹噶尔古城等地进行调查采访。
最初开始调查问卷时,我们选择了人数较多、各个年龄层群众都有的西宁市人民公园。八个人都有些害羞,但为了得到更多更有说服力的数据,也逐渐放开拳脚。
在大家一次次弯腰耐心的询问下,还是有不少市民愿意填写问卷。有一位看起来六十多岁,看守一处娱乐设施的老爷爷使我印象深刻:他看起来穿着有些困窘,双手颤颤巍巍地接过我们的问卷和笔,缓慢地读着,仔细地辨认着,有不认识或看不清楚的地方还会问过我们再下笔。也许是生活待他有失偏颇,但这样认真而恭谨地生活着的老人,值得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
这样人工调查的进度实在有些缓慢,于是我们“逼迫”一位组员穿上了吸睛的汉服,果然起了作用。在公园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文明督导”,这些叔叔禁止我们继续调查,错认我们是商业调查。我们百般解释但屡屡受阻,只好转移阵地,并将调查问卷与实践活动同时进行到底。
调查问卷200份最终我们获得了255份有效的调查问卷,经过耗时而悉心的计算、统计出了结果,粗略看来,对我们了解本地群众对紫砂文化的了解情况有一定帮助。
所调查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1:1,但我们很难控制年龄组成。在公园、景点、驾校等地进行调查问卷时,虽然我们采访到了各个年龄层,却发现许多中年人、老年人说自己不识字,完全无法帮助我们,偏偏他们又是我们想要调查的主要对象,我们只好少量与他们交流几句,这使得我们调查的年龄比例偏年轻化,对我们调查的结果产生了一些影响。或许是年龄差异,又或许是民族差异和地域差异,即使我们选择了我省省会城市进行调查,却还是遇到许多自称“文盲”的人。此前我们都还没有切身体会过这个概念。
有3/2的人认为紫砂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这道题目的结果一方面说明不少人对紫砂有些了解,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不了解,也说明他们认为这一项工艺是极具价值的,足以入选非遗名录。有1/4的人购买过紫砂壶,且有1/3的人家中藏有紫砂壶,这也更说明紫砂壶在本地也有一定受接纳程度,这比我们预估的乐观一些。
值得高兴的是,62%的被调查群众认为紫砂器是泡茶最好的容器。更让人高兴的是,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紫砂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而非只是想到紫砂壶这一种。再加上有超过1/3的人家中收藏有紫砂壶,所以或许紫砂器目前在本地的传播程度比我们预计的要积极许多。当然,其文化内涵的传播或许还有待我们的持续努力。
叁·学校宣讲
我们与一些中学和培训机构取得了联系,对方愿意在忙碌的补课中提供机会让我们去为学生和孩子们讲一节“紫砂文化课”。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我们提前准备了许多资料和PPT,转许多趟车,提着紫砂壶、紫砂杯和准备好的礼物,去往中学和培训机构。
西宁市的中学条件相对较好,可惜实在不巧,宣讲当天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刚好损坏,只能用展板来讲课。尽管资料没有得到全面的展示,但大家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几乎没有人不在听。其中有位女孩在听我讲紫砂时全神贯注的,就好像发现了什么很好玩儿的东西,互动提问环节,她收到我们准备的礼物时眼睛亮晶晶的,看起来特别可爱。我想,紫砂文化虽然不算大众,却实在独有魅力。
拼装展板第二天,我们来到湟源县的一处培训机构,这次要面对的,是更小一些的孩子们。县城条件差一些,烈日当头,我们搭好展架运往二楼的教室。
小孩子们都是瞪大了眼睛,双手叠放、昂起脑袋特别认真地听讲,包括机构的年轻教师们看起来也颇有些兴趣。在演讲结束时,我对大家的聆听表示感谢,这些孩子们或许不很明白我所讲的内容,却都在此时很乖很实诚地为我们鼓掌。或许一次演讲改变不了什么,但也可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在未来能多一些爱好,多一些寄托。
肆·游园受教
其实,在暑假期间我们很难找到更多的地方宣讲,所以在与本地文化馆交涉遭到“冷落”之后,我们开会做了个无奈的决定——“带着展板去游园”。
麒麟湾第一站是麒麟湾,这里风景小佳——有林荫小溪,有潺潺水声,还有回廊小亭,是附近居民打发闲散时光的好去处。我们搭好展板,寻找着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一路吸引了不少眼光,几个人无奈却也开心。来到这里本想亮出展板吸引大家的注意,没想到这里的爷爷奶奶都有自己的事儿做——下棋、唱戏、二胡、打牌和聊天儿,关注我们的人并不多,只有几位感兴趣的叔叔爷爷来看了看展板。于是我们决定停留一会儿就去下一站——小游园,几年前我曾在这里见过一些摆摊卖古玩的大叔,或许跟他们会有话题,我们决定去碰碰运气。
小游园入口在小游园的入口,我们搭起展板与这块儿刻有社会价值观的石书合影时,一位拄着拐杖的老爷爷在展板前驻足许久,同时也吸引了几位中年大叔前来观看。我时常在想,为什么紫砂如此受老一辈所喜爱,或许是因其古风盎然,那份古朴本就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呢。但我相信紫砂的新传播,必定是保留古朴、推陈出新的传播。
小游园的古玩摊位还在,河边长长的道路上人群熙攘,我们放好展架后,许多摊主和游客好奇的观望着。其中有一位特别热心的大叔,对紫砂倒有些研究,看过我们的展架后就摆出一副“还是我道行深”的架势来,我们也只好摆出“这厢受教了”的态度示回应。这位大叔的精彩演说引来了许多人驻足聆听。
小游园接下来的交流变得十分顺利——我们终于选对了地方,传播许多也更收获许多。有一些古玩摊主深藏不露,多次交流之后才肯与我们说一说压箱底的心得。谈起紫砂要往青海地区传播,其中有位大叔十分感慨。他说,他的职业曾是中学语文老师,自小痴迷传统文化。曾游历到江苏宜兴,非常喜欢那里的氛围,惊叹于紫砂壶上的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便买回两把宜兴壶在家收藏,甚至不舍得拿来日常泡茶。他叮嘱我们说,这样一种文化的传播走在大街上宣传是没多大用的,还是要靠朋友之间、亲戚之间一起把玩交谈,慢慢地影响渗透。
他说,好的东西急不来。
伍·探访古园林文化街
这是我们来到的最后一处地方,我相信这里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寻访交流的所在。这条文化街多是售卖古玩、字画、玉器、藏饰,我相信不同种文化间一定有相通之处。奇妙的是,我在电子地图上搜到了一家店,名为“宜兴紫砂”。西宁与宜兴远隔千山万水,这家店却以宜兴为称,想必有故事可寻。进了文化街我们就直奔这家店,不巧,店主不在。拨打门上名片的电话后,店主出乎意料地是位阿姨,声音温婉沉静。听说我们想要拜访后,她说会一小时内赶来,于是我们先去拜访街上其他店铺。
街上有一家银器店,老板非常热情,帮我们填了一份调查问卷后,我看到他的茶盘里放的是银壶,店内展架上全是银器,他与我们争论说,他认为他的银壶才是泡茶最佳的容器。大概意思是说,银器会释放银离子,有杀菌功效,银壶盛放的水可以几个月不腐败;银壶还可以软化水质,使水的口感更甘甜;银壶泡茶,茶汤也会更好喝,减少涩味,和顺温润,对茶叶的韵味香醇表现更充分。我们与他争论未果,但彼此各有所得,随后便告别了店主。
银器店老板我们来到那家“宜兴紫砂”店铺门口,店主阿姨已经坐在茶桌旁看起了书,等待我们的来访。刚才与银器店老板争论未果,我心中还盘桓着几般比较,来到这家小店却是被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淡淡茶香化解了。
店内紫砂壶阿姨手中正拿着一本《楞严经》,她笑着放下手中的书问我们,是否觉得看这类经书的人都是迷信主义。我们心中正有一些疑虑,阿姨又自问自答对我们说:“这经书和紫砂壶一样,都是有禅的意蕴在,能让人沉淀下来,静下心思考的,无关乎宗教。”
我们好奇地问及,阿姨为什么在这高原小城开了一家名为“宜兴紫砂”的店,她又是如何在这千山万水之外与紫砂结缘,终生为业的。这一问就勾起了阿姨许多回忆。她一边帮我们烧水沏茶,一边娓娓道来。
阿姨说,她在儿时无意听人说起紫砂时,就对其产生了兴趣。进入大学之后,她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这方面内容,便主动去搜集资料,追寻紫砂文化。她出生于西宁的周边县城,那个年代家里条件并不很好,但阿姨始终相信,这一生有太多可能,可以改变,可以追求。她看准了要有更好的发展就要来到更发达的城市,所以二十多岁时,只身来到西宁市打拼,后来因着自己的兴趣盘下这家店铺,售卖紫砂壶和紫砂工艺品,结交茶友,修心养性。同时每年都会多次去到江苏宜兴的紫砂制壶人家中收购紫砂壶,与制壶家交流,感受真正的紫砂文化氛围。
这位阿姨拥有一颗坚强而沉静的心,二十多年打拼之下不仅让自己在省会城市站稳脚跟,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找到了紫砂作为心灵的栖息之地。
阿姨与我们的母亲同岁,也自有一套独特的教育经。她谈起自己培养儿子的经过是充满着自信的。譬如,她与儿子自小便是“朋友关系”,从未有过“教训”,“发脾气”之类的情况,正如阿姨待人接物始终保持的沉稳大气一般,尽管孩子难免犯错,她却总是以心平气和的态度与儿子交谈,要使孩子在交谈中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让孩子自身拥有反思的能力,授之以渔。她说,也许不同父母与子女交流的方式差异很大,但希望我们作为子女能体谅为人父母的不够周全,耐心待之。
作者:马丹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