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室友又来放毒。
“这是我爸今天钓的鱼,怎么样?”
不如去钓鱼室友老爸是个钓鱼爱好者,开一爿冷食批发店。12月正是淡季,上午开店门,给老客户送送货,下午就关了店门,收拾好渔具,开车去郊外野钓。一钓就是一下午,天色擦黑了才回家。回家后,穿上围裙,给家人洗手做羹汤。
小日子过得挺美。
另一名室友,家中小弟才上高中。小帅哥不爱联盟,不嗑农药,一放假回家,呼啦啦抄起鱼竿,上河边钓鱼去。
亲朋好友中,喜欢钓鱼的还真不少。
老家在山区,旁有水库。每到腊月,外出打工的游子纷纷归家。常听到有人在街头巷尾,彼此远远地招呼:“水库钓鱼,去不?”
“去。”
不如去钓鱼我是纯粹的门外汉,每到这时,真是“徒有羡鱼情”。
2.
不过,钓鱼这事儿,还真不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钓鱼者,古来有之,是文人们常写入散文诗句中的经典话题。看古人的文字,彼时“独钓”流行,不像现在,有一帮票友组成钓鱼俱乐部。柳宗元就曾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齁冷的天气,一人独乘一条小舟,跑到江边去钓鱼,还真是有闲情逸致。
当然,不管事实情况如何,这人究竟是为生活所迫,还是真隐逸高人,都不需要去详细考证了。
中国人群居,家庭伦理观念甚重。家族人口庞大,父权尊上。一家之主,负担着全家老小的生计,平日里蝇营狗苟,奔忙不休,身不由己。
而“独钓”更多地表现为个人的品格,独立于世俗的关系之外,人的本位在“独钓”中得以显现。
“独钓江雪”成为后来文人在书画中常常使用的一个审美意象,不是没有原因的。
王维,盛唐山水诗人的杰出代表,也表现过垂钓终身的愿望:“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王维是大诗人,官至右丞。心出世,身入世的矛盾状态,让他写出诸多类似于此的清新诗句。陶渊明直接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归田去也。
中国文人常以“渔樵耕读”为人生最高追求,显示出个性中不慕浮利的孤高品格。寻桃花源避世,自然是文人式的天真,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恶战”“不争”的思想。
比如我爸,就曾表示要50岁退休回老家,住老屋,种小田,要是能游手好闲最好。我爸在杭城参与城市建设大半辈子,不求在这里有一房栖身,心心念念的,还是老家那个小山村。
3.
年纪小的时候,表哥也带我去钓鱼。
鱼竿,用的是自制的竹竿,轻便。
鱼线,用的是家里缝补衣服的棉线,柔软。
鱼饵,用的是在自家地里挖的蚯蚓,个大。
地点,大人不让去水库,只好在路边的小水沟将就。嗯,十有八九钓不着鱼。
但是真有意思。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那种全神贯注的趣味,是什么都抵消不了的。
现在也有不少时髦的老爸,休假时带着孩子去登山钓鱼。能强身健体,感受自然,培养审美,增进感情。
挺好的。
我看到纪昀写:“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不免嫉妒。
室友跟着附和:“钓鱼好,有意思。”
我俩一个公司,一起上班。上班途中过一座桥,经常一大清早便有人站在桥上,支一根钓竿,在那钓鱼。
每次路过,我们都要伸头去瞅人水桶里的鱼。
“不如去钓鱼?”
“不如去钓鱼?”
我俩相视而笑,老老实实上班去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