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她在自己女儿钱媛和老公钱钟书先生去世之后的回忆之做。里边里记载了她们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其中关于她和钱钟书先生在晚年,有病在身的时候,和她称之为“最得意的杰作”——阿园,他们的女儿的事情。
当时,钱钟书先生已经98岁,每天就是眯着眼睛休息,发着高烧,杨绛先生自己独自面对着先生和女儿生病住院,自己一个人抗下生活重担的责任。
那个时候,她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钱先生身体原因已经都不能承受和解决了,她为了不给钱先生带来更多的烦恼,独自吞下那些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女儿阿园生病很严重的事。
阿园在大学做教授,年纪很大了,也非要上班。后来结核病复发,不得不退休去医院看病。她为了父母不担心,经常不要如实的告知自己的病情。而是用笑来告诉杨绛先生:“娘,有了药可以治疗了!我不疼,一点都不疼。”回馈给母亲一个大大的笑。甚至都不愿意重病的父母知道真实情况。
杨绛先生来说,失去爱女,何其悲痛!
但是,她并没有嚎啕大哭。也许是教养让她不能!也许是身体已经年迈,真的不会有那么激烈的情感宣泄的方式了!或许,她要履行这辈子要“男在前,女在后”,把生命逝去之后的那些苦痛都自己来消解吧。她是那样克制,那样自矜。
阿园的死,她用一个长长的梦来形容的。读来让人恍如隔世。
失去亲人的痛苦,可不就是这样恍如隔世!觉得一切都不是真的,但是还要面对的事实嘛!
阿园去世,他们母女都没来得及抱头告别,甚至连语言交流都没有。留给母亲,最后的印象就是,阿园在古驿道上把头伸出来和娘告别的情形!没想到就是永别!
杨绛先生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人间生死离别的场景。没有鲜花,没有花圈,没有喧闹的送别场面,没有遗像,没有告别式。
可是,就是那些生活的场景的,平平淡淡的描述,引人入境,才让人体会,对亲人的不舍和爱意!
我们不需要亲人之间有什么大事件发生,平平淡淡的阿园,娘,来回唤着,感受着彼此的存在,哪怕是气息。就是温暖。
可是,此刻,多少遗憾留下!
杨绛先生的文字读来,真让人潸然泪下!
我想到我奶奶脑出血,住进icu的时候,一句话都没有留下。我每次坐在家里的客厅,总觉得奶奶每天早上从后院的门口步履蹒跚的走下来,帮我抱孩子!
总想到她说想我!
我总想到,她一病不起的时候,我竟然都没有和她留下一句话。
生命真的来不及告别。说走就走了!
有很多人,都说家人年纪大了,随时都要做好他们离去呢准备,这个准备多么残酷啊!
人真的就是沧海一粟的存在!
如果,他们要离去,真的无法抵挡!
幸而有杨绛先生那情真意切的描述。仿佛,我那时候的恍然隔世,有了一个知音。唯有真爱过的人,才知道遭受离别之时的那种情真意切和不舍。
还有无法言说的丝丝情意。
穿越生死的感悟,原来也可以安抚一个没有办法释怀的心灵。于平凡处,见灵魂之强大!
谢谢,杨绛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