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躁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快消娱乐,好像观众们永远都在追随着舆论热点,热点一轮一轮翻过去又盖过来,炒熟了炒烂了,可是那些被魔鬼拉扯着脖子好奇观望的群众,却依旧乐此不疲。商家们,还有那些太渴望名声与金钱的主,自然是逮着机会热情地迎合着群众的口味,高明一点的主甚至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群众的口味,赚得金钱大满贯。这就有点像是马戏团的玩抛球逗狗游戏,戏子的球抛向哪里,狗儿就狂奔向哪里,中途还跳个跃转几个圈,狗儿捡到球后谄媚地摇着尾巴,得意到不行,全然不知戏子转过身正流着哈喇子数着钱。
<大鱼海棠>,大概是逆社会风气而行的一部艺术品。舒缓的音乐下,一个动人的故事借着这唯美的中国古风画面,就这样静悄悄地娓娓道来。上映前,观众们追随着“12年塑造一种情怀”的热点,转发、评价、推广,未经考究却都亲手将这部电影推向了映前高潮,让人只记得这会是中国动漫史上的里程碑。上映后,大家同样追随着“这是一部卖弄情怀的败作”的热点,肆意挖掘着电影的缺陷,不是用当前本就太过世俗与浮躁的观念指责电影中的价值观,就是用简直低俗的偏见评价电影中裸体等细节,又或是将其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作比较,这比较不是污蔑<大鱼海棠>抄袭,就是指责<大鱼海棠>在诸多方面不如<千与千寻>。就连我平日比较喜爱的几个微信公众号,竟然也顺应这趋势费尽心机地挖掘<大鱼海棠>的缺陷,图文并茂地抨击这部“败作”了。我除了失落与伤心,还能有什么其他的情绪。
如今,人们不单是自己本身已经放弃了对个体自由与内心意愿的坚定选择,甚至是简直不允许太过坚定的个体存在了。故事里那三个因年轻气盛而“擅自”决定自己命运的人物,他们活得多纯粹而又令人羡慕。可是观众们,为什么你们那么喜欢看委屈自己成就他人的故事?为什么你们平日里做着各种自私的决定,却不能容忍故事里出于善心而纯粹到高尚的行为?或许,等他们年纪再大一点,他们受世间千情万绪的迁扰,学会了折腰,学会了妥协,也就都成为了今天的我们。可是人这一辈子,出生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原本就是自由的个体,死去的时候也着实带不走这世间的一切,那为何不能坚定自己意愿勇敢地选择勇敢地爱呢。
那么多人在责备椿的自私,仿佛是她的选择给村庄带来了厄运。可是谁还记得贯彻电影始终的村民的偏见?是这愚昧的偏见导致了鲲的死亡,更是这偏见将三个年轻人与村民们的矛盾推向了高潮。可是为何故事之外的观众,却仍旧如这些村民一样,带着自己的偏见,放佛也要将椿及其选择的价值观赶尽杀绝呢?
我想,<大鱼海棠>,就如这故事里的主角们一样,是因内心坚定自己选择而表现得特立独行的。所以,于千万作品中,它也是这样一条鱼:坚定着自己要传扬的价值观,不曾妥协。所以,从一开始,<大鱼海棠>就没未想过要被所有人理解吧。
关于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之间的关系,我想任何一行,要想做得成功而精致,都避免不了学习与借鉴成功案例的优秀之处吧。所以倘若<大鱼海棠>与<千与千寻>有什么简单的相似之处,应该是不可厚非的。而谈及这两部作品的精髓之处,我想是大有不同的。于我而言,品<大鱼海棠>,仿佛就是在一个春日午后,坐在公园里的木椅上,读了一本沁人心扉的书籍,盖上书本的那瞬间,迎面拂来一阵微风,仿佛带走了身上所有的世故。而看<千与千寻>,则更像在夏日的夜晚,窗外月光皎洁,而我躺在床上做了一个出门冒险的梦境,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境太过精彩,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非要指责这部电影较大的缺陷,那在我看来即是影片开头与结尾不应该配上老去的椿的口头叙述,着实太过僵硬。更何况,电影的价值观本应该通过故事本身来传递,观众的水平与电影的优劣共同决定了这价值观能不能被良好地体会与接纳。在开头语结尾硬塞给观众,应该不是太得体的做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