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人民的名义》的拍摄初衷或者投资人的背景是什么,这部电视剧始终想表现出的,是非常贴近于现实社会的大众常态。无论电视剧中的角色有多么平易近人,或者是浮夸、“作”,但是老少皆宜的口碑以及超高的收视率,无疑证明了它的成功以及剖析的深度。
看完以后感触很多,所以随笔写点我对这部电视剧的想法,记录下来,以后还可以琢磨琢磨。
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是我首先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电视剧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哪怕是候亮平和钟小艾这样的家庭,小猴子的生活日常也充满着帮扶小组以及节假日补课。学习本身是没错的,但是整个电视剧暗含的一条线可以看出,现行的教育体制,在整个培养过程和培养目的上存在的误导性很大。当然,在这个人口基数非常庞大的中国,高考和名校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目前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但是填鸭子式的应试教育以及唯分数论的选人标准,塑造出来的人才就普遍存在小皮球的这种无意识性(小皮球听说奶奶捐出了很多金条,觉得不可思议)以及大学教授为了处长职称挤破头的世俗性,坦白来说,就是信仰缺失以及唯钱(权)是图。
信仰这个东西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要形而上学主观上表现出坚信什么,而是根据自身特点以及职业特点从内心深处表现出的不竭动力。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怕是普通的一名面包师,看着大家吃面包时的吃象,会发自内心的微笑,服务大家的同时还发挥了自己的灵感,这也是一种奉献式的信仰。可是信仰缺失就很可怕了,毕业前还有分数来证明自己,毕业以后一下子就慌了,无所适从,不知道干什么,在技能、理论学习以及工作奉献之间缺了一块信仰素造,虽然这一块对考试分数的提升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整个人生和社会形态,影响确是自始至终的。信仰缺失,说的好听一点是混日子,生下来活下去,说的难听一些,比行尸走肉好不了多少。然后几千年DNA遗传下来,骨子里本身就有的权欲以及钱欲,在毫无目的的生活当中就成了这些人唯一的目标,试问,当大部分人的生活目标只剩这两样东西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躁动会是什么样(这又和当下的社会形态差了多远)。
于是,这个电视剧就一步步的向观众从意识形态上描绘出了4条路。
《人民的名义》中的四类人第一个,权利与忙碌的公勤人员。这一类人大权在握,可以建功立业,可以创造历史,同时也会比较忙碌—投诉、上访的人员以及强盗小偷可不会因为你下班了就停下来想做的事情。作为人民的公仆,应该具有服务意识,杜绝脸难看门难进的现象发生也是这几年重点改进的一项工程。同时,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牢笼,在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同时,随时接收人民的监督,钱权交易(肖钢玉)、权色交易(陈清泉)、权利无限大(高玉良)的事情就不要想,80%的人想报考公务员的现象不会再发生。
第二类,胆大加机遇的商人,这一类人普遍存在冒险精神和一定的机遇。比如上个世纪末,90年代的下海从商期。当大多数人还守着国企和部队这个铁饭碗的时候,一小部分人毅然决然的买断后从事互联网以及房地产行业(这两个东西在当下是如此的普遍)。当然,回报和风险是并存的,在有可能成为亿万富翁的同时,也有可能输的连内衣裤都没了。所以,普遍存有士大夫思想的老百姓,多数是不会这么玩的。
这就是电视剧中想描述的第三类人,求稳与随大流的老百姓。生在当下,活在当下,不求历史留名,但愿能够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作为国家这个家庭的一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之前提到的面包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奉献出自己的一份薄力,遇一人白首,选一城终老。
第四类,拼爹或拼妈的子弟人员。父母的打拼,终究有一大部分是为了孩子,这本无可厚非,老爸老妈为了让孩子少奋斗几年,拼命工作,实力奉献,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说一定要让每一个小孩起跑线都一样,这本身就是自私和懒惰的表现,所以我个人认为拼爹拼妈一族本身而言是值得肯定的,王思聪和李泽楷能利用长辈的这个优势快速成长起来,本身就说明他们的能力很强,善于使用自己的合理资源。说白了,候亮平的完美收官也正是对这类人员的肯定(所以,像赵瑞龙这样的,就只能呵呵了)。
最后,在整部电视剧的第52集,上层建筑再自上而下的抓好统筹建设,让这四类人员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从主观能动性上调控好整个社会资源,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良性循环。
想法很美好,剧情也很紧凑,所有坑也都填上了,所以才会使这部反腐电视剧深得人心,出现全民追剧的现象。
个人拙见,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