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实际项目中选择报表工具时,除了关心功能是否能够满足需求,也会非常关心产品价格,即报表工具在项目中的应用成本,包括购买工具的花费和投入的人力成本,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性价比”。面对琳琅满目的报表工具以及厂商包装出来各种“高大上”的功能,想要“选对”,而不“选贵”有时并不容易。那么,如何选择适合的报表工具既能满足项目需要,又能有效控制项目成本,达到高性价比呢?这里我们来谈谈如何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选择不同成本的报表工具。
《国内十大活跃报表 BI 产品深度点评》一文中仔细点评了当前业界几款重点报表 BI 产品的技术功能差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我们这里重点从商业模式、价格和性价比等方面来谈这些产品。
目前市场上可以用来做报表的工具软件,从收费形式上主要可分为四类:开源产品、国外商用产品、国内商用产品和润乾报表。开源产品免费,国外商用产品通常以订阅为主,按时间段按用户数收费;国内商用产品则通常按服务器收费,一次性永久授权使用;润乾报表虽然是国内商用产品,也按服务器收费且是一次性永久授权,但却与众不同,需要单独讲。
开源报表工具由来已久,其中以 BIRT 和 Jasper 最为活跃。作为国外的开源产品,中文文档、汉化以及中文社区似乎是硬伤,但对于专业程序员这并不是大障碍。开源报表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中国项目需求的不适应,但它仍有一些适合的应用场景,具体是什么情况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开源报表的能量圈。开源报表多以控件方式开发为主,这与国内主流的类 Excel 开发方式不同,使用上存在一定难度。使用过 BIRT 或 Jasper 的人都知道,这类工具只能开发一些比较简单的报表(常规列表、分组和交叉报表),对中国特有的“复杂报表”则无能为力(啥是中国式复杂报表?请戳:传说中的中国复杂报表都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开源产品的打印导出和图形能力也比较弱,而国内项目对这类功能要求都不低。这都会对国内的报表开发者带来非常大的困扰,工具不直接满足时,就只能硬编码(二次开发),这样会迅速加剧报表的开发难度、延长开发周期、增加项目成本。
有句话叫“开源的才是最贵的”,就是指当需求超出开源产品能够直接 hold 住的范围,需要专业程序员进行二次开发时,成本急剧上升超出直接购买商用产品的成本。这里我们可以算一笔账,有个直观的认识。
假设一个项目中有 50 张报表(项目中有几十上百张报表很正常)无法用开源工具直接实现,需要二次开发。以一个一线城市月薪 2 万元(挺低的了)的程序员每周开发一张报表计算,报表实现的成本为:50 张 /4 张 / 月 *2 万元 / 月 =25 万元。
这个价格足够买一套商用报表工具了,目前大部分商用报表的主流版本会在十几万范围内,我们假设购买工具花费 15 万元。然后,月薪 8 千的报表开发人员使用商用报表工具 3 个月(非常保守的估计)开发完这 50 张报表,总体成本是:15 万元 +0.8 万元 *3=17.4 万元,远低于使用开源工具。如果能更便宜地购买商用报表工具,整体报表实现成本就更低了。
如果开源报表能直接实现这 50 张报表成本又是多少呢?开源产品最大的好处是不要钱,这样就不存在购买工具的成本,仍以月薪 8 千的报表开发人员 3 个月做完计算,报表开发仅需2.4 万元就能搞定。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在仅涉及简单报表的项目中可以使用开源工具,这样很划算;而如果有较多报表需求超出开源工具的能力范围,那最好就不要用了,直接选一个功能强大的商业报表工具更划算。
那么,什么样的项目中报表足够简单呢?
国内大多数软件开发商面对的项目还是传统行业的(金融、政府、厂矿、能源等),这类项目的报表常常都有纸质或 Excel 文件作为原型,格式一般都不会简单且不可更改,还需要导出打印,属于开源报表难以对付的类型。而且报表需求经常还在变化,开始提的报表数量也许不多,但会越来越多,项目上了线,报表仍然不停地在增加和修改,报表没完没了基本上是常态,这时候使用开源报表工具大概率是要翻车的。
相比之下,新兴互联网行业的报表就要简单一些,只要在 WEB 上呈现出合理的数据,并不需要特殊的格式,大多数情况还可以自己设计样式以刻意避开麻烦;而且这些报表对打印导出的需求都不高,甚至不需要。这种时候就比较适合使用开源报表,即不影响开发进度还能降低成本。
国外商用产品其实多以 BI(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为主,做常规的报表没问题,但对中国式复杂报表的支持都很弱,像活跃的 Tableau、QlikView、PowerBI、BO 都有这个特点,这是国外产品(含开源)的“通病”。
从计费方式上来看,国外产品主要采用订阅模式,按年(月)按用户数付费(用户数是计客户端数量),这不同于国内商用产品按服务器一次性永久授权。
从价格来看,国外商用产品普遍还是比较贵的。以 Tableau 为例,功能比较齐全的 Tableau Creator 每月每用户需要花费 70 美元,以 10 用户为例,折合成人民币的话每年约为:70 刀 / 用户 / 月 *7(汇率)10 用户12 个月 =5.88 万元。价格看起来似乎还可以是不是?但是要注意了,这是每年都要付的费用,而且只有 10 个用户。如果拿 10 年的使用周期来算,这 10 个用户需要花费58.8 万元(假设这十年 Tableau 不涨价)。
国外产品在国内使用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支持定制,产品基本都要独立使用,难以集成到已有系统中,较差的集成性往往也是导致高价格的原因之一。
什么情况下使用国外商用报表产品比较划算呢?
第一种情况,用户数不多时。比如产品就是给一个或几个数据分析师使用,这样的项目就比较合适;还有可能就是为领导提供查看服务的,这样也可以选择这类产品;
第二种情况,对可视化效果要求高时。上面我们提到的这些国外产品可视化效果都很好,比较“高大上”,如果项目对可视化效果要求很高也可以考虑这些国外产品,虽然现在使用一些开源图表(有的报表工具已经集成)也能做出非常好的效果,但方便程度还是差一点。
第三种情况,独立使用不需要集成时。就作为一个桌面的分析工具,或独立的系统使用,不需要跟其他系统集成到一起。
第四种情况,项目预算充足时。这个不用太解释了,有钱可以比较任性。
总体来看,国外商用产品的功能相对单一一些(如不支持复杂报表、不支持填报),可定制化程度也低,没有厂商的本地化服务(一般实施交付工作都由国内的代理商完成),但在其主要功能(自助分析和可视化)涉及的方面表现非常优秀。所以,当需求正好落在其长项上,“较贵”的价格也并非不可接受,具体如何选择就见仁见智了。
在国产软件中,报表工具是少有的国产软件占主导地位的软件产品,这可能跟中国式报表比较特殊有关。国产商用产品中,以报表工具(非 BI)为出发点的产品主要是润乾报表和帆软报表,前者提出用于解决中国式报表的非线性报表模型目前是整个报表行业的标准。其他比较活跃的产品,smartbi、永洪 BI 基本都是以 BI 为主要切入点(跟国外商用产品比较像)而在复杂报表方面能力则略弱(但也远强于国外产品)。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除了润乾以外的所有厂商都采用相对传统的销售模式。销售人员对接用户,执行不透明的价格体系,同功能的产品也会根据不同用户和不同时期报出不同的价格,就是我们常说的看菜吃饭。用户拿到产品价格会跟厂商多次谈判议价,直到达成双方都能接受价格。这个过程中销售人员的作用明显,毕竟客户要针对实际的人才能开展谈判,而对于厂商来说则需要销售人员来把控整个复杂的销售过程,其中有很多时候要依赖销售的经验以及销售和客户的关系。
如果采购产品的是软件开发商,也常被称为渠道伙伴。这时要为开发商留够充足的利润空间,以方便软件开发商转卖产品获取差价。为了避免多个渠道伙伴在同一个项目上出现冲突,还需要有相应的报备机制,即渠道伙伴需要在厂商那里备案项目,以便后面可以正常拿货。这个过程很复杂,所以也非常依赖销售人员。不管是直接用户还是渠道用户,因为产品价格不透明,最后的成交价往往会跟自己的砍价能力有关,会耗费不少精力,这是由商业模式决定的。
从产品价格来看,国内商业产品的价格要比国外产品亲民,但由于计费方式不同也不好直接比较。各家产品的列表价会有一些差异,但充分竞争下来的成交价差异就不太大了,毕竟产品功能同质化比较严重,你比别人贵太多就卖不出去了。单纯的报表功能(包括复杂报表、打印导出、图表、DashBoard 和移动端支持)一般会在 10 万元左右,加上 BI 大约会卖到在 30 万元以上。这个价格是针对服务器永久授权,也就是客户付一次钱就可以一直用了,比起国外产品确实亲民的多。因为价格不透明,每次实际成交价还和应用范围和客户情况相关,有时差别还会很大,所以上面的数字仅提供一个价位的参考,不表示一定要付到这个价格才能买到,也不表示用了这个价格就一定能买到。
对于软件开发商,如果无法转卖给终端,这个价格就有点不太划算了。我们知道,现在行业软件开发的竞争非常激烈,开发商基本上不太可能自己承担高达 10 万元的工具成本。这时项目组宁愿使用开源产品来缩减购买工具的成本(至于总成本能否缩减,就要看投入的人力情况了),这会导致开发商在不同项目中使用不同报表工具,这无形又增加了人力成本,大家什么工具都要学,什么工具都要会。出现这种情况,更多的是无奈。
除了价格以外,国内商用产品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原厂的本地化(定制)服务。这个优点对一些不具备技术能力的终端用户非常利好,特别是 BI 系统。这类用户往往需要一个开箱即用的产品,但又有一些自身的业务特性需要定制,而自己又没有这样的技术能力。这时就需要报表工具厂商来提供本地化的支持服务。与国外产品不支持定制不同,国内商用产品的可伸缩性(或者说定制程度)都比较强,这就可以充分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需求。当然定制服务还要收费,具体数字跟工作量和不同厂商强相关,通常可以达到几十万。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情况下适合选择国内商用产品。
第一, 用户希望开箱即用时。
虽然国外产品很多也可以拿来直接用,但由于功能限制、使用习惯,尤其是价格因素,往往没有国内产品来的舒服。用户想要建设一个独立的报表系统,也没有什么定制化需求,想买一个产品增加一下用户、配置配置权限就能直接使用了,这时就可以优先选择国内这些商用产品。
第二, 需要强定制时。
这样的需求在一些中等规模企业上表现明显,这些企业有很强的自身业务特殊性,同时又没有相应的技术团队(相当于软件开发商角色)支撑这些个性化实现,这时就需要产品厂商提供相应的本地化定制开发、安装部署等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强定制的情况很少出现在大型用户身上,原因是大型企业往往配备很强的信息化部门(或下属企业),他们往往会作为用户(甲方)的乙方提供信息化建设服务,所以不需要完全依赖报表厂商,但仍会需要厂商提供一些现场支持服务。
第三, 开发商转卖时。
前面我们说过,这个价格不太适合开发商自用,成本太高。但如果可以转卖给终端用户,则不仅可由将成本转移出 ,而且由于其不透明的价格体系,还可能赚取一些差价。
润乾报表无论从商业模式还是价位上看,与其它国内商用产品相比,都是一个奇葩,需要单独作为一类来讨论。
润乾报表定位纯粹,就是中间件工具。换句话说,就是用来被集成的。甚至其产品体系内提供的 BI 相关功能都能集成到现有系统中。这跟其他国内外其他商用商品就有很大不同了,没法开箱即用。好处是集成性非常好,可以任意嵌入到已有系统中使用,这样在使用时就很灵活,没必要再做单点登录、权限同步等等这些事情。
这个产品形态注定了润乾报表的用户群体主要以软件开发商为主。开发商将润乾报表集成到自己的系统中来解决报表和 BI 的问题,再将整个系统交付给终端用户使用。另外一些具备相应技术团队的终端用户也可以使用,技术团队相当于他们自己的开发商了。
润乾报表没有采用传统不透明价格的销售 - 客户模式,而是执行了无销售人员的在线直销模式,产品价格透明,直接公布在官网上,用户可以从网上下单采购产品,没有现场售前交流,也没有销售人员跟单,全程标准化。
润乾报表的价位更是直接比国类产品低了一个数量级。最低版本售价是 1 万,功能已与其他国内商用产品售价 10 万以上的版本相当,而且已经包括相对完整的开源 BI 组件;拥有众多独创特色的最高版本售价也只 6 万,各版本功能特点可以参考润乾报表版本解析。
针对软件开发商,润乾报表还提供了年买断方式。用户在购买后一年内可以不限量使用产品,俗称随便用。这一年内取用的授权都是永久使用的,年买断里的“年”是指取用授权这个动作的期限。
年买断价格从 8 万起, 如果一年做 20 个项目,每个项目平均成本不到 5000 元,这是其它商用产品无论怎么谈判也不可能降到的价位了。
事实上,价格还可以更低。润乾还附带互联网营销推出了一系列打折的方法。官方宣传中包括致电客服就能获取 9 折优惠券、通过积分兑换可以获得最低 5 折优惠券。最低多少钱能买产品你自己算算吧!
润乾报表这个价格意味着什么?
按照前面的举例,专业程序员月薪 2 万,年薪 24 万(不考虑社保公积金),而润乾报表的买断价格只有 8 万,这意味着用不到一个员工的成本就可以拥有不限量使用的报表工具,这已经低于使用开源产品的拥有成本了,相当于拥有了一个自己的报表研发部。这样无论什么样的项目都可以采用同一工具,竞争激烈时报表工具可以低价甚至免费,反正成本固定,怎么卖都很灵活。
那这样比起来,岂不是所有项目都应该选择润乾报表了?
其实也不尽然。
润乾报表的产品形态是中间件,主要用来被集成,不算一个开箱即用的产品,还需要应用技术人员在外围做些开发和服务工作,而润乾本身又不提供现场服务,选用润乾报表后还需要其它软件开发商(或大客户自己的技术部门)协助才能交付给客户使用。整个流程下来,产品的价格很低,但外围的开发和服务成本要另算,这部分费用有时甚至远远超过产品本身。对于需要完整解决方案的客户就要整体评估一下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应用开发团队以及总成本是否合适了。
不过,对于有技术能力的软件开发商,润乾的价格确实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只是,透明价格体系以及低廉的价格基本上让中间商无利可图,想通过转卖它赚钱就不太现实了。
最后,对于如何选择高性价比的报表工具我们来总结一下。
对于报表简单的项目,选择免费的开源报表工具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用户数不多,或者对可视化效果要求较高,尤其是不差钱的用户,可以选择国外产品;
项目预算充足且技术能力不强的终端用户或需要原厂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和高质量现场服务的用户比较适合选择国内商用产品;
关注产品本身技术功能而对现场服务要求不高的软件开发商(也包括有技术团队的终端用户)适合选择润乾报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