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到了2019年,大多数的人早上起床第一件事,还是翻看手机,这似乎成为了当前这个时代的人的一种习惯。所谓习惯,用认知心理学家的话说,就是“一种在情景暗示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把看手机变成了起床这个场景必不可少的动作之一,跟睁眼、洗脸、刷牙一样重要。而神经科学家认为,人脑中存在着一个负责无意识行为的基底神经节,那些无意中产生的条件反射,就会以习惯的形式储存在里面。也就是说,要是把我们的生活比作一台电脑,那么习惯就是我们的“快捷方式”,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其他事情,节省我们有限的脑力。而不好的习惯呢,就会使人上瘾,只会把我们有限的脑力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那么,人是如何一步步“停不下来”呢?
上瘾的4大因素
上瘾有4大因素:触发、动机、酬赏和投入。
(1)触发
触发,是一种提醒人们采取下一步行动的信号,分为内部触发和外部触发。内部触发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潜意识,我采取这个动作能够给我的情绪带来影响,无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我们养成了看手机的习惯,比如我们不断的刷朋友圈,是因为潜意识里害怕被我们的圈子抛弃。因为在大多数时间里,是手机带给我们信息,带给我们喜怒哀乐,手机给了我们太多的情感寄托。
外部触发用在产品营销上,包括又可以分为付费型触发(因为我花钱了,所以我要继续使用这个产品)、回馈型触发(产品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人际型触发(熟人推荐)、自助型触发(用户自己采取行动)。
(2)动机
触发生效之后,要让我们采取行动,还需要有一定的动机。具体来说,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追求希望,逃避恐惧;追求认同,逃避排斥。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可以充当动机,都可以充当我们看手机的理由。
(3)酬赏
我们一直做一件事情,归根结底我们能够从这件事情中获得什么,也就是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求,这种被满足的需求就是酬赏。酬赏可以分为3种:社交酬赏、猎物酬赏和自我酬赏。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社交酬赏就是源于我们与他人的互动,让自己觉得被接纳、被认同、受重视、受喜爱,我们的大脑就会获得酬赏奖励。
猎物酬赏源自人类的捕猎活动,在捕猎过程中,猎手为了追逐而追逐,不捕获猎物誓不罢休。这种心理机制侧面解释了现代人对某些产品的依赖,就如同捕猎一样,这种获得猎物的酬赏心理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追逐资源,追逐信息。我们常常会一直打王者荣耀,一直刷微博、刷知乎,有时候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只是为了打而打,为了刷而刷,我们享受这个“捕猎”的过程。
自我酬赏体现了人们对个体愉悦感的渴望,渴望在完成任务后的“终结感”,如果能在“捕猎” 过程中让人们看到了“终结”的希望,又能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一点神秘的元素,比如在打手游的过程中不断升级,获得更加高级的装备,攻占更多的领地,这会使得这种自我酬赏更加强烈。
(4)投入
投入,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我们做一件事,有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件事多么有价值,而是因为这件事是我做的。我们会过分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即使自己做的东西并不好,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我们还会尽量与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避免产生认知失调。
刷手机这个动作,能够触发我们各色的情感,我们有充分的动机,并且完全的投入其中,这个过程能够使我们获得酬赏。这也许就是我们对手机上瘾的原因。
克服刷手机的恶性上瘾
上瘾能为我所用,制造好习惯,不断向前;也可以为人所用,制造上瘾,增加我们使用手机的时间。我们当然用不过别人,顶尖大学的心理学系学生服务于各大公司,几百人顶尖团队、花费几千万设计开发的游戏当然比学习这种事情更加有趣。就算这样,上瘾的桎梏还是需要打破,恶性上瘾还是需要克服。
(1)认清本质
我们刷手机刷的是什么,刷的是对快乐的期待,还是对生活痛苦的逃避。获得的是什么,是关系的维系,还是“刷”的快感,还是对自我的奖赏。当刷手机这件事背后的本质被我们认识了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说服自己放下手机,接受“我并没有这么重要”的观念。
(2)用更多的方式调节情感
看清本质之后,我们也能明白,刷手机给我们带来的快感也能够使用其他方式来得到。学一门乐器、每天读一首古诗、学着给身边的人讲讲故事,减少人对手机的黏性。
(3)让上瘾机制为我所用
手机厂商、APP开发者可以利用上瘾机制把我们禁锢在手机的世界中,那为什么我们不能让上瘾机制为我所用,在学习中建立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学习中追求快乐,为学习而学习,不断激励自己投入到学习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