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小编借用《故事》中的知识,分析了《哪吒》两位主角的人物形象。
结论是:哪吒的角色比较被动成长,没有完整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和变化,相对而言,敖丙的角色塑造更为成功。
人物反馈情节,观影者通过共情,随着人物的活动,感受故事的发展,从而领会创作者的主导意图,传达电影思想价值。
那么这个“不完整”的哪吒,必定会反噬电影主题。
1、《哪吒》的思想价值
可以用电影中的台词来概括: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由我自己说了算。”
“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
电影中还涉及到李靖父亲形象的完全颠覆,和亲情的铺垫。
但最核心的价值仍然是反叛精神。这也是哪吒系列IP存在的意义。
哪吒阴差阳错带着“魔珠”降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混世大魔王”,村民对他厌恶并且害怕。父母哄骗他是“灵珠转世”,让他跟着太乙真人学艺,从而可以成为降妖除魔的英雄。两年后,水怪事件被人误会,谎言也被拆穿,愤怒后的暴走被朋友化解。心灰意冷时因父爱感动,选择直面自己的命运承受天劫。最后成为了拯救陈塘关百姓的英雄。
这是《哪吒》的主要剧情简概。可是我却有这么几个问题。
2、一些疑问
A.哪吒的高潮无疑是最后与敖丙的决战。但是他选择去参战,却是因为被父爱感动,这里没有铺垫拯救百姓的线索。与群众的“偏见”根本无关。
B.最后的天劫,哪吒选择自己承担,算是正视自我身份和命运。(太乙真人还有段经典台词“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但是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可是哪吒的行为,反而是认命的最好体现,完全不是反抗命运的举动。
C.哪吒因为父母,打败了敖丙;承担了自己的天劫,从而失去肉身。结局却是百姓人人下跪,对他感恩戴德,这样情理之外、意料之中成为了英雄。
3、用《故事》来解答
主控思想具有两个组成部分:价值加原因。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表达,描述生活如何从故事开始时的一种状况转化为故事结局时的另一种状况。
《哪吒》的主控思想可以概括为:我命由我不由天,从逃避自我到敢于直面命运,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反叛精神。
根本原因是哪吒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从而可以自主决定如何对抗命运。
复盘一下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参见上一篇文章)
哪吒性格变化线索一共有三个主要冲突,前面的两个只是加深了其性格中的暴躁和破坏性。仅在最后一个冲突中,哪吒做出了主动选择,显示出不同的性格特色,丰富了人物的维度,从而转入正面性形象。
前面没有铺垫,村民促使哪吒性格变化的场景,高潮的转变,也是父亲求得换命符引发。诚然这个点很催泪,但是新编《哪吒》的思想价值讨论的主要矛盾应该是村民的偏见,导致魔丸身份的哪吒不被接受,而不是亲情的缺失。
这便混淆了“偏见矛盾”的主要原因、和“父爱缺失”的次要原因。妄图用次要原因推动剧情发展,去解决主要原因导致的问题。
哪吒因亲情打败敖丙,顺带解救了百姓,这样根本不可能打破“魔丸偏见”。
设想在此多做一个铺垫:哪吒从风火轮那里看到父亲的牺牲,还看到了父母以前在陈塘关降妖除魔的情况,还有现在因为敖丙而受苦的村民。尤其可以特写从水怪手里救出来的那个小女孩,她的父母兄弟为了保护她而受伤。这些都让哪吒开始意识到,英雄的责任,和天下父母都一样能为孩子而牺牲,这些村民并不是他以为的那样愚蠢和不可救。
如此,他选择对战敖丙,除了亲情,更是明白力量越大、责任越大,他的天赋异禀,可以选择一念救人成仙,一念杀人成魔。这样才是对“偏见”的自主反抗,先认同了魔丸的身份,然后有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超我认知。
4、叛逆精神内核
哪吒选择自己承担天劫,升华了亲情和直面命运的勇敢。但是这样的哪吒,却少了一份叛逆和狂气。
1979版《哪吒闹海》自刎的场景为什么如此震撼,这惨烈的诀别表明了哪吒的少年意气,是为了实现自由和自我的最大阵痛,这种极限代价才更显叛逆。
就像我们喜欢的是大闹天空的孙猴子,而不是遇事就去佛祖面前撒泼打闹的孙悟空。
力量被渲染的如此厉害的哪吒,对抗命运,不是应该联合敖丙,去天上大闹一场吗?凭什么都是你元始天尊说了算,我命由我不由天,天劫咒死前也要让你们不得安宁。
不认命,绝不是命运来临时,因亲情就乖乖接受。可以像79版的哪吒选择自裁,不让对方如意;可以像申公豹一样想尽办法,改变命运;甚至可以像敖丙一样牺牲自己,去抵抗命运。
这样的叛逆和无所顾忌才是哪吒的精神。才配得上“斗到底”的热血台词。
5、台词沦为口号
故事大师从不解释。伟大的故事仅凭事件的动态设计来确证其思想;而不能通过所导致的真实结果来表达人生观,是一种创作失败,无论用上多么精妙言语都无法弥补。
无论多么高燃的台词,百姓集体下跪都只是解释性的场景,是故事的点缀,而非思想本身。
“不完整”哪吒的性格塑造,情节发展的理性设计,这两点缺失导致故事主题思想沦为口号。
6、《哪吒》的新意义
《哪吒》仍不失为一个好的故事新编,尤其是父爱线索,这个创新既能共情,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缺少父母陪伴”的主要家庭矛盾。(这是对1979版《哪吒闹海》父权压抑矛盾的改变,是符合时代化特色的改变。)
最后想说一点题外话。
无论是自杀还是天谴,都可以看做是一次新生的分离,是个体的我,与父母家庭的分割。然后我们都知道,神话故事里,后来的哪吒也进入了体制内,被害怕他力量的父亲,用玲珑塔威慑,履行着天庭交代的种种公务。
炸天组合的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劈山救母的二郎神,更是司法天神,反而成了反对沉香的封建家长。
这三个最为叛逆的神话形象,最后的结局都服从了世俗规则,就像是从家庭逃离出来的我们,终究还是要进入社会一样。
成长的代价大概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谋杀了理想主义的自己,由个体变成了一样的社会人。
文章的结局也许有点丧,但是罗曼·罗兰有一句很好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