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909391/510e1672e8cec981.jpg)
阳春三月,我又一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回到了曾经留下美好记忆的黑龙泉沟。
趁着摩托车前往,任暖暖的春日殷勤而灿烂。扑面而来的风少了寒冬的凛冽,却平添了几分儿祥和,柔柔的。远远望去,山绿的不深,那浅浅的嫩很像十六七岁少年唇边润润的胡茬儿。不知名的野花也开了,粉的、黄的、白的……星星点点地点缀在那浅绿中,微风拂过,她们扬起笑脸频频点头——是在向春姑娘致意自己的怒放吗?天空幽蓝而深远,薄如蝉翼的几绺儿白云悠闲地飘来飘去,怕是在窥探人间的美景吧!
停下车,镶嵌在墨绿色松树林的弯弯曲曲的土公路赫然呈于眼前。走完土路,顺山而上,没走到一半,便听到“哗哗,哗哗哗……”的水声——闷,闷得像女人委屈的呜咽;低,低得像蟋蟀缓缓的吟唱。循着声音寻觅,一条一米来宽的水渠蜿蜒向前,不似盛开的花儿那么的抢眼,只是默默地流淌,给这静谧的山谷增添了声响,却恰似大山的腰带,只是系的不够规则。
“一定是黑龙泉的水!”我猜测着。想起上小学时,学校常组织学生上山打柴,每次都在这山上。干累了,我们总喜欢到黑龙泉找水喝。记忆中,黑龙泉的水是冬暖夏凉的。夏天,口渴了,掬一捧水到口中,脆脆的,甜甜的,凉凉的,凉得浸心;冬天,水面上烟雾缭绕,让人疑心水底有一口蒸锅,谁在锅底不停地添柴火。——据说,最冷的时候,在水中放一个生鸡蛋也能煮熟!
边回忆边寻觅,小渠把我引到了泉水的源头——黑龙潭。那是一汪什么水啊:蓝,蓝的让人屏住了呼吸——是谁在水底铺了那么多的蓝水晶,不,蓝宝石?她折射出来的光,幽幽的,郁郁的,像徐志摩笔下那丁香姑娘;静,静的使人忘记了世俗纷扰,仿佛走进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什么名啊、利啊,烦啊、忧啊……统统抛之脑后!只想静静地享受这一汪清净;清,清的能映出水底卵石的影子!忽然想起了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那是在写游鱼,可这水,清的连游鱼都没有!真正印证了“水至清则无鱼”的俗语。偶尔微风拂过,潭边的草叶轻轻舞动,好像当潭水为镜子,也要臭美一番呢!不知怎的,忽然想到了“深山出俊鸟”这句话来!不是吗?在这无私的纯洁的泉水滋润下,走出去了多少有志之士,养育了多少默默奉献的父老乡亲啊!
“怎么没见到泡泡?”记得小学六年级,为了教我们写游记类的作文,语文老师常带我们来参观。那时还只是个浅浅的葫芦形的水洼,洼底的水泡不停地往外冒。有时一个,有时一串儿;或排成长队,或三五成群;一个挤一个,一个顶一个,一个催一个,争先恐后地往外跑。每个泡泡都怕落后,每个泡泡都怕错过了“出生”的好时辰!它们歪歪扭扭、嘻嘻哈哈,挤得好不热闹!好像还能听到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快点儿跑,快点儿跑……”那种你争我抢、你追我赶的劲头好让人羡慕!“人就应该有这种精神!”语文老师的谆谆教导仿佛还在耳边。
“谭挖深了,当然就不冒泡了!”护潭老人的解释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不是嘛,潭水深得探不到底儿,再不是葫芦形的水洼了,它呈大大的楔形,更像庞大的黑龙吐出的舌头。潭四周的草木随风摇曳着,多像黑龙的胡须啊——它是在摇头欢迎我的回归吗?忽然有种亲近感,像多年的游子回到了家,那种温馨自心中蔓延开来,使人情不自禁地想亲吻这潭水。我蹲下身,轻轻拨弄着它,小心翼翼地掬它入口,润润的,好舒服!
楔形的潭水被水泥围了个半圆,潭面上伸进来好几个水管儿。“那是我们几个队吃水的管子。”护潭老人告诉我,“别小看这一潭儿水,它一年四季都没枯过。不仅能供养我们好几个队吃水,还汇成了现在的鲍沟水库——养活了多少人啊!”有些惊叹,就这么小小的一潭水,竟汇成了那么大的一个水库,竟养活了那么多的人!“用它的水种出来的米才好吃呢,在过去,常用我们鲍沟的米敬贡朝廷!”老人自豪地说。是啊,就如今,有多少人争着抢着买我们鲍沟的米吃……这小小的潭水啊!我不禁对它又多了一层敬畏。
背对着潭水向下望,有些恍惚。印象中的泉水是四分五裂的,像一群调皮的孩子蹦着跳着
挣脱了妈妈的怀抱,想到哪儿就到哪儿,自由自在地做游戏,煞是好看。可现在,估计是这些孩子们长大了,该想着为人们做些贡献了。它们都规规矩矩地汇成了一道水渠,欢欢喜喜的履行着它们的职责!
横跨过渠面,我打算爬到黑龙背上去瞅瞅。问好了路,紧抓着树枝,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爬上了龙头。龙头上有一个庙,叫鲍家寨。据听说,“鲍沟”这一村名儿便源于此,这里还有一段传说呢。
传说这庙里藏着一位名叫鲍三娘的美丽女子,住在石屋里,屋里有石桌、石盘、石碗、石筷……就连门也是石头的。人们有了红白喜事,急需用碗碟之类的,都到这石屋里借。鲍三娘总是趁人们不注意时一摞一摞地往屋外搬;用罢了,借的人再把这些家什放到石门外,鲍三娘又不辞劳苦地,一摞一摞地搬进屋……日子久了,人们对这位貌若天仙的神仙姐姐产生了好奇。有一天,一位胆儿大的黑小伙趁鲍三娘出来搬碗筷时一下子从后面抱住她——可这黑小伙扑了个空,鲍三娘羞得立马飞上了天,不再回来了,那石门也再也没开过。那黑小伙原是水中的一条黑龙,这下惹怒了上天,玉帝把他变成了一座大山,长年累月托着鲍三娘的石屋忏悔!这大概就是黑龙泉的来历吧。
气喘吁吁地爬了半个小时,果真见到了“石门”——在树枝的掩映下若隐若现,中间还有一道黑黑的缝儿,该是门缝儿吧,上面还有两道门楣呢。手脚并用才登上山顶,顶上有一草棚,砖砌的墙歪歪斜斜的,墙头上挂了不少的红绸子布——大概是祈求保佑的人们献给鲍三娘的布料。人们说,每年三月初三鲍三娘的生日,这里就特别红火。这固然是迷信,却也折射了古时候人们对平安幸福的渴求。
我也跪了下来,双手合十,虔诚地向鲍三娘叩拜——不是乞求,是表达对这位美丽善良姑娘的敬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虽不能与泰山媲美,但在黑龙泉沟中,鲍家寨也算顶端了!登高望远,群山俯首称臣朝拜,那种居高临下的惬意让人一下子自信了好多!
久久不愿下山,只为感受家乡山水的韵味!直到夕阳西下,倦鸟归林,我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娘家。
二十多年了,我们长大了,我的父老乡亲们也老了,可他们仍像黑龙泉一样固守着一方净土,不知疲倦地劳作着,奉献着……
又见黑龙泉,又一次感受了家乡人的无私与坚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