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值一万块,那就别花哪怕一分钟去做只值100块的小事”
以前公司里有个小姑娘,在各处都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茶水间、置物架、门口快递。所有通知、制表,她都事无巨细地接下来做,每天我下班离开的时候,在工作间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但这样一个人却有一天被公司劝退了。
图 | 网络这种事并不是个例,经常有新入职场的小朋友跟我取经,总是血槽满满,一副什么都想尝试的闯劲。这样并没错,但我觉得前提是你要先弄明白,公司为什么招你?你的岗位职责是什么?这样你才能在确保自己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做一些提高。
那有朋友问我说:“有的时候工作没有那么多,闲下来帮忙做做别的事,既能够增加同事友谊,又能让领导觉得自己很勤快,这不是很好吗?”
“其实,这样一点也不好,我知道有的人闲不住,总喜欢多做事,一方面想着多学东西,一方面喜欢帮助别人的充实感。虽然,也有一些老板和领导对这种行为很认可,为你买单。但时日一久,你还是会被开。”
图 | 网络“被开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你在不断用行动证明自己很闲,工作太少了,暗示领导这个岗位不需要人;其二是:你的本职工作一直很低效,绩效很差,并没有为公司带来任何收益。一家企业花那么多钱聘请你,结果你只用来做收发快递、端茶倒水的小事。那公司请一个小工来就好了,何必用你呢?”
所以,你要不断衡量自己的价值,时刻记得自己的岗位职责,然后在此基础上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即使你很闲,也不要随意浪费它。
北大高材生杨奇函在《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集中精力在圆锥的高上追求高度,比匍匐在一个低层次追求接触面的广度,有效果且有效率得多。博士刚毕业的学术菜鸟认识一个基层政府科员的难度略大,但是院士没事就会跟省长交流交流,喝一杯茶。”
图 | 网络如果你拼成了一个基层小能手、百事通,那还是只能停留在基层。想要谋求职业发展,还是要变成自己领域里的大拿。换句话说,相较于追求身份认同,更重要的是增加自我价值。
如果是做内容的,那天天要做的就是浏览行业资讯、热点,研究产品,挖掘消费者洞察,思考选题、打磨内容。至于其它的事情,即使有时间,你都不要管,让别人去做,让管理层去管,要不然他们干嘛?你的过度努力,只会造成别人的心理负担,否定他们的工作价值。
人尽其用的含义,不是说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榨干,而是要做最擅长的事,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不要一直努力做事感动自己了,其实很多事情不仅无效,还甚至是错的。
2 “努力不是美德,是最后一道保命符”
有的朋友可能会有质疑说:“我现在的成就就是努力拼来的,我有证明啊,为什么说努力是没有价值的?”其实一定阶段上,努力是有回报的,我们身边那些很拼的同事也确实在一直“风生水起”地拼命。但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工作上的拼命和透支会让你在回报比上不断质疑自己的能力,上司也不会真的领情。问题出在哪了?其实,是你遇到了自己事业的天花板。
我们在开始盲目努力前,要先给自己按下“暂停”键,想明白如何才能不费力的完成工作再开始,换句话说,一般情况下,全力开跑肯定不如开车快,那你就要想办法给自己的工作加上马力。
第一步,是梳理好自己的日常工作,建立模板,在清晰工作的同时安排好日常计划。
第二步,你才能拿出空余的时间做积累和提高。分析自己的工作问题,花大量时间去聚焦、优化。
努力,只是最后用在突发情况下,比如突然遇到工作难题,新加任务,就努努力、加把劲搞定它。
图 | 网络3
“为自己做精准定位,会让你与众不同”
其实,我们这里提倡的“不努力”,是把它狭义化了,把“努力”当作了行为上的努力,而不是思想上的深入思考、深度剖析。我们看着同龄人买房买车,年入百万而焦急万分,却无从下手。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忘记了为自己打造品牌、赋能、增值。
经营个人品牌和打造企业品牌一样。想要打造企业品牌,就要在竞品中脱颖而出。从心理学理论来讲,每个品类下消费者最多只能记住七个品牌,所以当消费者面对一个品类时,最先想到哪个品牌,这个品牌就占有了先机。
图 | 网络人也一样,我是做新媒体的,就避免不了别人拿新世相、咪蒙来作比较。所以就要自己分析,既然在新媒体分类里已经有了主打品牌,那就要再做细分,在教育行业里,依托消费群体去做自己的精准定位。比如:聚焦做美食、每周推荐热门美剧的What。
聪明的人赚钱都不会太辛苦,辛苦的人一般都赚不到钱。如果你工作很拼,却因为文凭太低而被大企业、好职位拒之门外,尚姐真心劝你别拼了,还不如来尚德认真考个学历,轻松拿到高收入的同时还能去更高的平台,何乐而不为?
尚姐希望我们都变得越来越聪明,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