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边这本王小波全集,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纸质苍老,排版密集,分为三节白银时代、2010、黑铁时代,其中白银时代收录了《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5》,2010收录了《2010》,黑铁时代收录了《大学四年级》《黑铁时代》《黑铁公寓》。
现只读完《白》与《未》,早先时候也读过《黄金时代》,再读这两篇,对王小波的认知又深了几分,王小波的作品让我有种静态油画的感觉,一帧一帧的,又有一种他本人坐在你面前,缓缓的张嘴说出这些故事一样,没有那种运动感,或许这跟他反复叙述同一件事的手法相关吧,比如说“那件事又可以这样表述”“正如前言”等等,把前文说的事用另一种语言再次说出,颇有罗生门之意,我也不知道话的真假,但小说哪有真假之分,我倒觉得,王小波是借着小说都是假的这种借口,说一些平时说不出口的真事。
《黄金时代》读的的很早,当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读完了白银,发现王小波的小说确实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王小波拥有如此大量的粉丝呢?甚至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名词,我认为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王小波的小说写的是一种那个时代的人,或许也包括现在这个时代,所未曾设想过的道路。
书中极尽讽刺之能事,或者说是阴阳怪气,描述着一些时代所忌讳的事情,专言“不能说”,大书“不能说”,让我感觉性是一种他选取的视角,也是他用来降低人们对话题的敏感阈值,能接受他的“性”便能读下他的讽刺。
我时常会希望有人读王小波的小说再与我讨论,但时常又不希望别人读他太多的小说,这可能是一种对王小波小说中理念的期待和恐惧,期待是你可能真的希望有那么一些人,过着书中肆意的生活,恐惧是你遇到的那样生活的人难免会影响你。
事实上,虽然王小波一再说明他写的是小说,但笔下之事的真实程度,如果不在书前写上“本故事纯属虚构”,那感觉就等于写上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这让多少人产生了向往,他就有多少的拥趸,对“伟大友谊”的迷恋,对坦率而活的向往,这是一种试图解放的欲望,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抑制自己欲望的本能,所以如果说喜欢王小波的人多少都有点压抑不如说王小波的小说是迎合了这种压抑,解放压抑这事,跟李银河的研究有些不谋而合的意思。
但这种压抑该怎么说呢,是意识形态的必然成果还是历史文化的血脉相乘呢?是好还是坏呢,我也不知道,但我想一个人试图呼出胸中郁结的那一口气并没有错,但也没必要大声指责那些不愿呼出、呼不出来的人就是了。
我个人确实在读的有趣的时候,也会想像书里一样,过一种坦然的生活,但这种坦然大概只能活在书里吧,毕竟那只是他的黄金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