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孙子兵法》的计篇说起 - 草稿

从《孙子兵法》的计篇说起 - 草稿

作者: 轩冕 | 来源:发表于2020-05-23 08:40 被阅读0次

    刚看完一篇文章,说的是明朝末年还有许多的名将,比如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等人击败过李自成、张献忠、努尔哈赤等人,却无法挽明朝大厦之将倾。

    《孙子兵法》的《计》篇曾经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这五点中,君主是否有道居于首位,而将孰有能则排在第四。说明国家的机制和战争是否正义排在至关重要位置,古人认为需要‘’师出有名‘’,战争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可以驱使士兵奋不顾身。同理,孟子认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道,讲的是战略;将,讲的仅仅是战术,且与君主任用与否有关。今试举例说明。

    战国时赵国因为胡服骑射拓展了疆土,也因此锻造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名将辈出。当时匈奴经常在雁门关烧杀掳掠,李牧受命抵御匈奴。到任之后,他先保境安民、训抚士卒。匈奴来犯时,就把百姓士兵撤入堡垒,不去应战。赵王认为他胆怯,就撤了他的职,令他赋闲在家。新将领到任后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经常吃败仗,士兵和土地丢失得更多。赵王不得已重新请李牧出山,李牧要求赵王不要干涉他的做法,赵王答应了。李牧重新布置了防线,任由匈奴在边境自由活动,匈奴人快活久了就觉得李牧胆子小,最后连侦察兵和哨兵也都懒散松懈了。李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悄悄调动多路军队围攻匈奴,一战就击溃匈奴,令匈奴人不敢再轻易靠近雁门关。接下来李牧又击败东胡人,更厉害的是他居然多次打垮秦国军队。在战国时期,能和秦军战和的人不多,能取胜的更是寥寥无几。李牧也因为军功被封为武安君,建立赫赫声名。秦国对付不了李牧,就使用反间计,结果赵王就派人来取代李牧,李牧最后是被砍了头。李牧一死,赵国的钢铁长城就坍塌了,秦国很快也就灭了赵国。同样下场的还有赵国的廉颇,在长平之战前因为采用持久战术被中伤,赵括取代廉颇后也采用进攻战术,被白起包围而导致四十万赵军被坑杀。很显然,李牧、廉颇都是名将,军事能力出众,而君主的不明直接就葬送了他们。

    乐毅深得燕昭王信任,率领联军击溃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攻下。乐毅采用围而不打的战略,齐国人也在燕国采用反间计,说乐毅想自立为王。燕昭王可没有上当,他持续给乐毅信任,调配兵力支援乐毅。可是燕昭王不幸早死,太子即位后成为燕惠王,燕惠王信任谗言,用骑劫取代乐毅,导致功败垂成。乐毅得罪逃往赵国,而骑劫被田单用火牛阵打败,齐国最后才得以复国。同样一个将领,在两任国君领导下,取得的功绩截然相反。如伍子胥在阖闾手下深得器重,攻破楚国都城。而在夫差之朝,尸体漂于江上,眼睛挂在城上。吴起在魏文侯拓境安民,在魏武侯时只好逃亡他国。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守护潼关绰绰有余。最后被鱼朝恩逼迫出关作战,导致几十万士兵化为鱼鳖,长安失守,确实是‘’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任‘’的恶果。而民国时期,蒋介石集团拥有诸多黄埔军校高材生,竟然被打的丢盔弃甲,部分因为‘’道‘’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蒋委员长更喜欢遥控诸将,令将领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孙子兵法》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说:将能而君不驾驭者胜。其中的‘’兵贵胜,不贵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等哲学思维到目前仍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遇到一个好的老板,将领丞相的能力才能发挥出来。如诸葛亮遇刘备,徐达遇朱元璋,王猛遇到苻坚是一种福气。至如崇祯者,有一袁崇焕也不能用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孙子兵法》的计篇说起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fk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