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号和5号,我参加了两天的班主任培训。专家有四人,前三位都是在岗的一线教师,最后的张老师是一位理论研究者。当她开口跟大家问好时,台下一片笑声,张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是不是觉得我太温柔了?”我也在想这位温柔的理论家会不会太枯燥。事实证明,我想错了。
一直以来,我对各种理论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在我的世界观里,理论家就等同于空想家,是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所以,大学里凡是跟理论相关的课程,在我这基本上都喂狗了。但是,在工作了几年之后,再听一听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感觉特别得明朗,透过现象看本质,仿佛一下子发现了自己工作中问题的所在。张老师人微言不轻,金句频出,所幸我听的还算认真,先把印象深刻的几处记录下来吧!否则,等不了七天,又该喂狗了。
1、人在本质上是各种观念的集合
见识越少的人越固执,大概“穷山恶水出刁民”就是这个道理吧!人们常说的更新观念,其实就是在更新自己,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多么的重要。
2、归属感与成就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几乎每位老师都提到了,但都是泛泛而谈。让学生有归属感,是说无论你优秀还是普通,我都喜欢你。调皮捣蛋的学生在教室里有了归属感,他的破坏行为就会减少。成就感则会让学生做出更多的积极行为。
3、爱的本质是仁慈而非公平
爱一个人就意味着心甘情愿地多付出,对待学生也是如此。教师的职业决定了要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所以,不要再将“凭什么”挂在嘴边了。
4、班级,有着组织的壳,却是群体的核
这也意味着,班级需要的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而非冷冰冰的上下级关系。建设班集体,要把它打造成家的模样,而非军营。要让所有人感到温暖,让他们乐意待在这里,而非哭着闹着想离开。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不适合班级。
5、班级建设重于个别转化
管理班级时,是先管好个别学生,还是先建设班级文化?当你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摆平几个学生时,班级建设根本无暇顾及。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先用小部分的精力压制住少数学生,保证他们不恶化,然后再用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建设班集体,让班级巨大的向上氛围带动少数学生。
6、真正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感受
学生有三种存在,父母关心的生物存在、老师关心的文化存在、学生自己最重视的生命存在,也就是情绪与感受。当一个学生上课不听、作业不写时,老师会大发雷霆,关注结果,很少问及原因,以及背后的情绪感受。而优秀的班主任都是擅长与学生谈心的高手,情通,理方能达。
7、辛苦不值钱,专业水平决定薪酬
张老师说,很多老师一天到晚好累,其实你再累,也没有送快递的累。老师的工资低,不能怪国家与政府,是因为你们的专业能力差。跟医生、律师、飞行员、注册会计师等行业相比,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更差一些。与其他人相比,老师就是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专家,但是现实却是很多教师的教育理论落后,教育方式单一,明显的专业能力不足。专业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训练获得的,而很多老师是在凭经验来教学与管理。
8、听了张老师的课,我突然喜欢上了理论,当天就拿出了封藏已久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书。曾经所谓的枯燥难懂,只不过是懒惰与怯懦的借口,理论若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必将是件催人奋进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