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侬电影随笔(字上观影)
一首青春的挽歌
——《美少年之恋》
文/金侬
导演:杨凡
监制:张艾嘉
主演:舒淇、冯德伦、吴彦祖
第十三届米兰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又是残酷和伤感的。
之所以美好,那是因为青春是生命最华美的乐章,它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生机勃勃,充满希望;之所以残酷和伤感,那是因为青春的娇嫩、脆弱,不谙世事,不明辨是非,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因此,易折、易堕落、易毁灭,就像美少年Sam的一去不回头,我们仿佛在倾听一曲忧伤的青春挽歌。
一切就像歌一样娓娓唱来。
Sam是一名警察,他经常身穿警服、一身正气地在大街上巡逻,这一天他遇到了Jet。
Jet是从事不良职业的少年。当两个人的目光相遇时,不知为什么,他们的眼神有了一种交流。于是,他们成了朋友。
Jet完全是为了谋生才从事不良职业,内心里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厌恶,认识Sam以后,他觉得Sam就像灿烂的阳光一样吸引和打动着他。Jet有这种感觉,说明Jet有着向往光明的愿望,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纯真、可爱的少年。
Sam时不时带Jet到自己家去。Sam的父母向Jet讲述自己的儿子是多么的善良、正直、本份,总之是白璧无瑕,十分完美,没有缺点。事实上,Sam是怎样一个少年呢?他其实有着双重的性格。在家里,在警局,表面看来,他确实是个好青年,但他内心的情感,却崎型发展着。
在几年前还没有当警察的时候,Sam就与同事阿青有着超出友谊的不正常关系。后来,他又与歌星K.S好上了。K.S挥金如土,十分奢侈,Sam为了感情替歌星还清了欠债。而这笔还债的钱,恰恰是阿青为了Sam去从事不良职业挣来的。阿青为了Sam,Sam为了K.S,他们一个为了一个,付出了自己的感情。最终,K.S离开了Sam,而Sam也离开了阿青。
Jet不了解这一切,他依然追求Sam的阳光。终于,当Sam来到Jet的住所,看到与Jet住同屋做“同事”的阿青走出来,他的过去便再也掩藏不住了。
然而,这仅仅是Sam在Jet面前的暴露,无非证明这两个青春美少年虽然外表看上去是两类人,但内心却同样阴暗,正好投桃报李,臭味相投,还不足以构成悲剧。悲剧的开始是Sam的家人,了解到自己的儿子居然有着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的另一面,他们震惊了。其实,依Sam的父母良好的修养,即使震惊也不会做出对Sam过激的举动,兴许还会用爱教化、感召儿子,使他走出情感的泥潭。
问题是Sam无法接受父母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这是悲剧的症结所在。Sam在父母面前一贯表现太好了,而父母也认为他好,现在,他怎么能突然就变成一个坏孩子呢?Sam的自尊、脆弱,使他无法面对父母,他唯一的选择,便是一去不回,永远地离开……
听着忧郁的音乐和凝重的画外音,看着桔黄色的带有夕阳西下色彩的画面,还有在这画面中行走的青春美少年,每一颗珍惜生命、热爱青春的观众的心,都会为之叹息、哀惋。这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却偏偏发生了,发生在青春的无知、脆弱、虚妄和过于自尊上。
这虽然是一部反映青春少年的影片,但我固执地认为它并不适宜青春少年观看。相反,那些为人父母,儿子已到豆蔻年华的中年人,我以为他们最好能看一看这部片子,即使不为娱乐,不为审美,为教育下一代计,也应该在这部影片如诗如歌的音乐和画面中获取教益。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过分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而忽略其娱乐性和审美性,现在,为了矫枉过正,娱乐性又成了影视作品表现的唯一。在视听一味追求娱乐的氛围下,我以为关注文艺的教育作用,正是文艺的责任和良心所在。《美少年之恋》与其说是一部华美的青春片,无宁说是有关青少年教育的警世通言,每个身为家长的观众都可以从中获得猛醒或是深深的触动。
难道我们不应该对过于“好”的少年心存警惕?
过于“好”的少年,是因为他不了解“坏”而“好”,还是经过与“坏”的斗争而具备的“好”,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好”。前者,就像一个缺乏细菌的机体,一旦遭到病菌的侵袭,就会大厦将倾,不堪一击;后者,因置身于细菌的包围之中,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不断增强,即使变“坏”,那也是可能向“好”转变的条件。我们是要一个少年随时倒塌的“好”,还是要他可能具备“坏”,却又有能力改正“坏”的“好”?
如果是假“好”,就像Sam那样具有双重性格,那就更需要我们剥去伪装,防止悲剧的发生。设想Sam的父母真实地了解Sam,或许他们会给他请心理医生,会给他讲道理,指点人生。这时,Sam的父母失去的仅仅是一个虚相,拥有的却是一个灵肉一致的真实生命。可惜,他们让儿子善良地欺骗了。结果,一个美好的青春生命毁灭了。
其实,少年对父母善良地欺骗,往往是受了父母渴望被欺骗的鼓励和诱导,才使得这种本不正常的伪饰得以大行其道。我们总是希望少年听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社会听长辈的话,听话的少年会得到表扬,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殊不知不听话的反叛才是少年的本性,不听话的好奇、探索、冒险是他们独立获取人生经历,长大成人的必要途径。
如此说来,一个青春少年太听话的“好”,无论是伪饰还是真实,都很可能是一曲青春挽歌的前奏。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