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日记/1月14日
假期浑浑噩噩过去20天了,周六晚上管老师说周三检查论文前两章,还要写什么论文计划,寒假要写完三章。挺无语的,但是也算正常吧,他不催,也不知道我会什么时候写。
上周看了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原著题目很简单,就是《educated》,是作者的自传。一个17岁以前没有在学校读过书的女孩,在通过哥哥的启发和对大学生活的好奇中取得博士学位的故事。作者对学业生涯的描写并不算多,中间提到论文完成过程时我倒是对剑桥和哈佛的教育体系倍感好奇。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不知道入系是不是像我们一样要选择,然后不管自己是不是擅长感兴趣,就一门心思地去研究。我想我的论文该怎么写。
我几乎有两周没怎么睡觉:睁着眼睛的每一刻,我不是在阅读,就是在思考这些文字。
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书籍要么被崇拜,要么被摒弃。上帝的书——摩门先知和开国元勋们写的书——不是用来好好研究的,而是用来好好珍惜的,因为它们堪称完美。我被教导,像麦迪逊那样的人的话,要被视为模版,我应当把自己思想的石膏倒进这个模子,按照它们完美无瑕的模型轮廓重塑自我。我读这些书是为了学习该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自己思考。与上帝无关的书则被驱逐,它们是一种危险的存在,不可抗拒地强大而狡猾。
为了撰写论文,我不得不换一种方式读书,不让自己陷入恐惧或崇拜。伯克捍卫过英国君主制,因此父亲会说他是暴政的代理人,他不会允许家里有这样一本书。信任自己,去阅读这些文字,让我感到一阵激动。读麦迪逊、汉密尔顿和杰伊的作品时,我也感受到类似的兴奋,尤其是在我放弃他们的结论而支持伯克的观点,或者是在我看来他们的观点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是形式的不同而已。这种阅读方法中植入了一些奇妙的假设:书并非儿戏,我也并不软弱。
写完这篇论文后,我把它发给了斯坦伯格教授。两天后,又到了我们见面的时间。他隔着桌子盯着我,一言不发。我等着他开口说这篇论文是一场灾难,是一种无知的思想的产物,说它不自量力,引用的材料太少,得出的结论太多。
“我在剑桥教了三十年书,”他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论文之一。”
选题的时候我选了《俄罗斯寓言的起源与形成》,在喀山交换那一年我读了一些我一直以为是安徒生童话或者是格林童话的普希金的寓言,甚至有一些彼此之间情节十分相似,只是人物名称不一样,我想也许我能找一些资料,弄清楚普希金那些故事到底是如何创作的。但是我被换了题目——《俄语成语的起源与形成》,好吧,都是起源于形成,但是我完全没有兴趣没有思路,也根本查不到什么资料。但是管老师说,成语容易过,容易得优秀。明天检查前两章。
昨天睡得还算早,不到两点,前几天失眠,白天睡到中午,晚上又想追剧看书,基本每天都四点多才睡,于是脸上又起了几颗痘痘。头胀,眼睛也胀。昨天梦见L了,还有ffa,梦里我们是高中吧,我和L不在一个班,和ffa是隔壁,做同一套英语卷子。ffa说这套卷子好难,她错了好多,我拿着那张毫无印象的卷子说,是啊是啊,我也错了好多。回到班后我看到那张和ffa吐槽的一样的卷子摊在桌上,分数很高,我努力回想什么时候做的,有没有老师讲过,但是什么也想不起来,隐约觉得,大概是老师边讲边写的,所以才没怎么错。潜意识里将自己划到不会再凭借自己考高分的队伍里了。
梦里L好像在我楼下,我去找过他几次,还是那个样子,拖拖拉拉的,不接受,也不拒绝。我突然有些记不清了,梦里那种感觉很难受,像是等了很久也等不来一辆公交,天气很冷,你又冷又饿。我好像哭了,又好像仅仅是委屈。
但最终我醒了。
距偶然发现L和洪秀复合那天已经过去很久了,一开始无法接受,恶心,满脑子都是他,恨,到现在没什么感觉了。挺有趣的。我想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认清现实不断否认的过程。没什么大不了的,真没什么。
周六管老师在群里发消息前我就想开始论文了,但是当时在读《撒野》,于是想着赶紧看完再写,没想到这部小说太长,一直看到昨天才看完。在这之前我一直不明白自己后来是怎么了,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很多事情也不去置身其中,直到看到顾飞那句“做个旁观者”。我想了很久,吃饭的时候,取快递的时候,薪薪在我旁边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我之所以游离在一切之外,就是因为我没有把生活看成自己的,我无意中做了一个旁观者,即便是对待自己的生活。只有带着那种“我才是主人”的态度,才会一往无前不是么?我觉得这是一种很病态的状态,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家到底是怎么生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