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父亲送给我一套巴掌大的儿童读物。有散文,诗歌,谜语,童话,故事等,一共十本。
我一直对这几本书爱不释手,在后来寄居外婆家,搬去镇上时,我都一直将它们带在身边,视若珍宝。有小伙伴看上了我的书,要花一块钱将它们买了去,被我断然拒绝了。
儿时的我酷爱阅读,苦于读物的匮乏。每当新学期语文课本发新书的时候,我都会迫不及待地从头至尾通读一遍。
对阅读的热爱使得我对任何能接触到的读物,甚至一个字条都有浓烈的兴趣。有时候是表兄带回来的作文大全,有时候是表姐带回来的写着各种惊悚犯罪的猎奇杂志,有时候则是父母过年时带回来的,在长途火车上用以打发无聊的旅途时间的故事会。求知似渴的精神使我以一视同仁,兼容并包的态度吸收它们或惊悚或离奇的故事。它们都成为了我在匮乏年代的精神食粮。
邻居家的姑娘有一摞厚厚的往期小学生月刊周刊,我眼馋的不行。软磨硬泡借来两本后,再借的时候姑娘不干了。她要求我必须编一个故事给她,才能借给我下一本,我只好啃哧瘪肚的编了一个狗屁不通的童话故事交给她以换取我心仪的读物。这大概是我最初的文学创作了。
上高中,上大学以后,渐渐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小说月刊,中篇小说集,世界名著以及武侠小说等。接触到了池莉,毕飞宇,苏童,莫言,余华,王小波等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我幻想着作家笔下创造的世界,喜爱着作家笔下创造的人物。也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创造出激动人心的故事。每当我在读完一本好书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可是当我吭哧瘪肚的写完开头之后,搜肠刮肚也没有情节和故事可以化作文字出来了,我误把写作冲动当成写作才华。
从上大学之后,断断续续的在QQ空间写一些日记,诗歌和随笔之类的文字,也尝试写过一些小故事。后来这些年,偶尔有些心得和感怀,也会将它们记录在知乎上。但是都不成体系,毫无章法。以至于既没有积累起来什么粉丝,也没有什么阅读量。
直到某次我再一次读完余华的《第七天》之后,又产生了类似的写作冲动。我模仿余华的故事掺杂了一个自己的点子,算是写就了一个一万字左右的完整的短篇。当我畅快淋漓的写完之后,激动又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及网友们看的时候,才发现根本就没有阅读量和反馈。这让我沮丧,我多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认可。
于是我想起了简书,曾经发过几次文后,就一直没有再关注过的那个APP。我把文章发上去之后,很快受到了非村伯乐的认可,并且给我上了推荐。这一点的鼓励和认可,于我如雪中送炭,使得我增加了一点信心。
在一两周的使用之后,我在简书上发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和我一样有着对文学的热爱。他们也会发一些自己的心得,散文和小说。
于是我想更深入的了解这个APP,为自己的简书账号积攒一些人气,从这些有经验的前辈身上学到点写作的技巧。哪怕只是每天发一些心得和随笔,只要有人看和点赞,对我来说都是一种鼓励。
文学这条路对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就像少年郎眷念着自己的心上人,哪怕遥遥的看上一眼,哪怕只是在梦里相见,何尝不是一种慰藉呢?
这就是我愿意加入简书迎新班的理由——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网友评论